顾顺章灭门案“一味贬低IP热和流量小生于事无补,我们更应该通过挖掘创作者的潜在力量,甚至是帮他们找到适应观众口味和美学需求的出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在2018年首届中国电影美学年会上如是说。
9月5日下午和6日上午召开的这次年会,是第十四届中国电影节精彩活动之一,与会的10余位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的美学形态:变迁与传承”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当红明星扎堆、反复翻炒IP……虽然这样的电影也取得了一定的票房,但从业界的反映来看,还是者居多。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索亚斌在会上发表了如上的观点。
“如果某部影片技术是好的、投资是大的、明星是多的,似乎会使人感觉比较精彩,但恰恰从美学角度来看是不美的,会让观众产生有点丑的感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也持同样的观点。
“如何坚守中国电影的美学品格,如何借鉴好莱坞的有效模式,又不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如何广泛学习经典,又能扎实描述中国现实?”国家电影局艺术处处长陆亮认为,当下中国电影创作迫切需要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需要电影美学建设给予后台支持,这也是召开首届2018年中国电影美学年会的重要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以《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桃姐》等电影为例说明,国产电影特别是现实题材电影已经争取到了市场,吸引了观众,因而有长远趋向的实力和前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国产电影美学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的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
而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陈刚则提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他发现,近几年愈发火爆的网络短视频,对电影拍摄及审美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碎片化、浅层次阅读,势必造成电影本体美学的改变。铺垫充分、以传统逻辑叙事方式呈现故事的电影越来越少,反而是节奏明快、故事碎片化的影片会越来越多。”
面对这样的担忧,《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研究员皇甫宜川给出了相关。“投资方应该看到现实主义题材的广阔前景;电影工作者应该学习中外历史,了解掌握当代电影艺术,对电影创作本身的运用也常重要的基础;第三是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基础,现实主义也会随着创新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增添更加丰富的资源。”(李文学 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