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电影节种种,电影节是电影的节日,也不仅仅关于电影。整个上海电影节的发展,观众看到的电影背后,是整个40周年以来这门艺术折射的、人情、技术、审美多方面的变迁;行业不断壮大繁荣的同时,也有观点碰撞中带来的思考;从往年上海影城和展览中心的两相辉映到今年浦东、普陀、松江在重要板块积极主办。作为中国仅有的国际A类电影节,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文化”世界的一张“金名片”。而“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四大品牌”,也借由电影节的平台,焕发出生动的活力。
从6月9日开票算起,上海这座城已经因为电影热闹狂欢了半个月。虽然6月24日金爵的各大项已花落各家,不过6月25日影迷们可以继续欣赏挑剔的金爵评委们精挑细选出的获影片,回味品评电影节的余温。
展映中外影片492部,放映1621场,观众购票数达468178张。作为一个平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服务意识”从策划到落地贯穿始终。小到开票日当天大电影院的工作人员自备零钱帮助不擅长使用手机的老年观众线上购票,大到勾连庞大的“一带一”电影联盟,上海国际电影节所有的服务周到而详实。
面对影迷,上影节是贴心的。今年为了减少影迷隔夜排队的辛苦,上影节改变了售票规则,改为线小时开票。同时,电影节印制了22万份《购票温馨告示》,送到了全市21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连同10万本《观影手册》在开票日前于影院和公共场所免费发放。
电影节期间,影迷们赶场奔忙,无数个影迷群转票换票不亦乐乎。一个电影节期间看了二三十场电影的观众不在少数,朋友圈里随手一翻都能看到各种晒票根晒见面会晒观后感的分享。尽管也夹杂着对一些放映技术问题瑕疵以及观影秩序的吐槽,但无不不出于对电影的热爱。从布努埃尔到伯格曼,从希区柯克到库布里克,从谢晋到姜文,光影盛宴的背后,是策展人费尽口舌的谈判排期,技术人员核对密钥、海关办理手续,字幕人员翻译校对、时间轴核对等无数繁复琐碎的流程。
为了提高放映质量,电影节引进了字幕自动同步技术,今年有120部影片在展映时使用了这一技术,观影质量得以大大提升。由于一部分影史经典是放映,电影节委托上海电影技术厂实施质量保障,技术人员熬了无数个通宵修复,影院还请当年的老师傅重新“出山”,为放映加上了一道道保险,才使得这些影片又重现光彩。结合影评人导赏的社区放映,更是在全市10多个区的24个居民文化活动点展开,让市民们在口也能参与电影节。
天山电影院去年因为免费供水和提供毛毯以及一系列积极而行之有效的服务博得了“电影院界海底捞”的美名,今年有多个影院前往学习取经。这反映了沪上电影放映行业对于观众越发的重视。而最近打个出租车去电影院,司机都能问问你要去看什么电影,后面几天还有什么电影好看。在六月,上海成了“电影之城”,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真真切切的感受。
每年电影节的市场和论坛都是接受当下最新鲜行业信息和思想的优质平台。今年的11场金爵电影论坛显得冷静而。在中国电影票房继续创造新纪录的同时,多个论坛上行业大佬们谈及了资本退潮电影如何回归创作本身的话题。此外,“电影工业化之”聚焦产业升级,通过与世界顶尖电影工业水平的对标,探索符合中国电影发展的工业化、专业化之;“与中国电影”回顾了四十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变革与发展,发布《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向全球电影人介绍了中国电影市场多元化、细分化的现状;“中国电影新力量:我的2035”由一批在影坛展露锋芒的优秀青年影人,从不同侧面展望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未来;“消费升级下的电影发行新渠道”探寻在新的产业下电影应该如何找到对的观众……这些论坛以敏锐的嗅觉和前瞻性的思考,为中外电影人提供了交流对话、思的绝佳机会。论坛上,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来宾,因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关注,戴着同声传译的,仔细做着记录。
6月18日,上海市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举办了“拍摄在上海-上海影视拍摄指南2018”首发式暨“上海影视拍摄取景地”全球推介会。
本届电影节期间发布的2018版《拍摄在上海——上海影视拍摄指南》再度“风靡”。这本连续4年编制的这个指南,详尽介绍了上海影视产业的政策和,以及覆盖上海16个区的影视摄务工作站和近200个影视拍摄取景地,为众多影视作品集聚上海、展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指南的内容,体现了“上海服务”的内涵,而制订指南的本意,更呈现了上海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电影产业的那一片温暖。而这本书的“出品方”——上海影视摄务机构更是上海影视产业服务环节的一抹亮色,自2014年挂牌成立至今,这个仅有5人的非营利专业服务机构,已为2790家单位和555个剧组提供信息资源和协调服务达4068次,这个来者不拒和有求必应的“超强保姆”为繁琐的电影制作方提供的是桩桩件件无比具体的帮助。
电影节上,松江“科技影都”的发声继续助力让上海成为对于制作方更具吸引力的城市。这个旨在落实上海“文创50条”和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实施计划,将集聚大批新颖影视制作机构,大力推动影视产业“上海制造”的能级提升。
担任了近20年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的蒂耶里·弗雷茂此次到访上海国际电影节时就说他是“专程来了解中国电影的”,这位戛纳掌门人希望通过此次上海之行“认识更多的中国电影人,与上海国际电影节达成更多的合作”。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人都将上海看作这样一个窗口。
“国际合拍片市场”是今年上影节的新举措,通过电影项目培训会、电影项目演、制片人洽谈会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国际影人交流,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去。今年,293家电影机构在电影市场设展,共促成700多场项目进行洽谈,一大批新人新作的合作将由此开始。电影市场的活跃,也体现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力助中国电影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平台责任。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节促成了“一带一”国家文化更深层次交流的平台。今年的“一带一周公解梦 死人复活”单元,不再是小众冷门影片的聚集地,《迦百农》《冷战》等影片不仅是电影节最热的抢票首选,也成为不少影迷心中的“本届最佳”。除了选片人的眼光独到之外,近年来电影节关注“一带一”,每年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荐也培养了观众对不同类型影片的审美和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关怀。电影节的观众们在这些具有独特人文风情的影片观摩中,了解那些人、那些事所展现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文化的相通相融,正潜移默化地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
在连续多年开展“一带一”电影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常态性的穿针引线,主动与沿线国家电影同行编织互通互鉴的合作之网,同行热烈响应,取得了良好效果。本届电影节共收到来自“一带一”沿线部电影报名参赛参展的作品,共选出154部影片列入金爵竞赛和展映单元;有26个沿线国家的电影节机构带来了26部最新优秀影片,在今年首次创办的“一带一”电影周集中展映。本届电影节首日,来自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节机构,联合签约成立“一带一”电影节联盟,促使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落实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努力之中,产生了推动上海成为国际文化交流枢纽城市的效应。而来自“一带一”国家的电影人们,通过上影节的平台,也达成了彼此相互之间的合作,参与者几乎都众口一词地表示“收获良多”。
本届电影节颁礼的采访上,记者问获得最佳导演的巴里索兄弟,为什么将自己的作选送了上影节?来自古巴的年轻导演回答,因为“看中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声誉、历史和质量,也希望借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启程打开亚洲市场”。
而来自福建的大一学生小玲则在考试周期间乘高铁往返于学校和上海之间,只为了完成自己看电影的心愿。这是她来上海刷电影的第二年,去年高考完来上海“放飞一次”尝到甜头就停不下来了。她告诉记者,“上影节强大的片单也是最吸引影迷的,随手一指都是电影大师。每天的排片都很满,比如第一天排了六部,赶场也是有了上顿没下顿。”
上海国际电影节早已成为一块过硬的品牌,这是毋庸置疑的。经过多年的办节努力,上海国际电影节明确了“国际性、专业性、惠民性”办节主旨,品牌内涵逐渐丰富,品牌标识十分清晰。在上海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布局中,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以自身的努力以及与方方面面的联动,以建设著名中国文化自主品牌的意识,为推进“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的打响,做出积极的贡献。
售票平台淘票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购票总量中,来自非上海地区的购票数量为51562张,占比为百分之十一左右,再次证明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度和惠民广度。有人曾统计,仅开票当日来自的购票量,就可以让至少20架大型客机满载着观众飞到上海观影。
谢晋生前执导的唯一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被重新制作了沪语配音版,现场观影气氛欢乐又温馨;沪剧电影《雷雨》开机,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首映,3D昆剧电影《景阳钟》和首部3D越剧电影《西厢记》、修复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等亮相戏曲展映单元,都鲜明体现了“上海制造”的品牌烙印。4K修复版《画魂》拂去岁月的蒙尘,在上海电影技术厂新老两代电影“工匠”的精心修复下再现出动人的光彩;《日记》的2K修复版首映,让观众在观看清晰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画面时,聆听着“小燕子,穿花衣……”歌声,随着电影艺术家凤的表演,进行一次时空穿越。成立65周年的上影演员剧团里,各位老艺术家们依然用的艺德和面对事业一丝不苟的给后辈们竖立着榜样。
“永远的画面——40周年电影海报展”用205报展现了4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澎湃新闻记者 张新燕 图
从老电影中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到全球合拍片中面貌纷呈的摩登都市;从大师辈出的峥嵘岁月,到新时代产业崛起中的新生力量;从观众们奔忙赶场的光影盛宴,到唇枪舌剑加真金达成合作的繁荣市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程是40年作用于中国电影事业的鲜活写照,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当下是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的生动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