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评电视剧
  • 抗日神剧早有前辈 87年曾上映一“战争片”
  •   在上世纪80年代席卷全国的文化热潮中,电影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度过了文化荒漠般的“十年”后,全国人民都对大银幕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从新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看,80年代堪称是一次席卷电影各个领域的爆发期,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美学特色乃至文化特征,在当时就已埋下了根基。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节目相对单一,电视机的普及率远不如现在;大众文化娱乐的消费形式也不够丰富,文学、戏剧、电影等较为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还居于主要地位。再加上漫长饥饿期的“铺垫”,国人对于电影的渴望几乎是报复性地反弹,当时的热门电影一票难求,据说在影院门口还出现过挤的悲剧。2012年,中国电影的总观影人次接近5亿,而在80年代初,这个数字居然能达到骇人的数百亿——当时的票房系统还没有联网,具体数字统计尚有困难,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即便如此,观影人群的规模之大,恐界影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80年代的电影热,给了国人一次全民性的洗礼,看电影、评电影甚至拍电影,都成了普罗大众追捧的时尚。一个被后人多次提及的典故是:咸阳棉纺厂工人张艺谋在报考电影学院时,因年龄超标而被拒之门外;张艺谋大胆地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信,在黄镇的亲笔批示下,张艺谋最终进入电影学院,并于1982年顺利毕业。他与他的电影学院同级同学,日后成了闻名遐迩的“第五代”。

      当时还出现了大量的“现象级”电影,许多作品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譬如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庐山恋》,迄今还在庐山电影院里放映,是全世界放映场次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用坏拷贝数最多的电影。用现在的标准衡量,一部电影能有两个星期的街谈巷议就是“线年代的一众“”比起来,这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电影热”不仅表现在电影院的火爆,也表现在电影期刊、的火爆上。1979年复刊的《大众电影》,在80年代初的发行量曾逼近1000万册,这在中国传媒史上是一个天文数字。《大众电影》当时的封面、封底照片,都是亿万青年模仿的“时尚偶像”。而电影文化的广泛,也表征着时代的解冻和复苏,关于电影的种种讨论,其实就折射出社会文化脉络的整体变迁。随着《庐山恋》中那轻轻一吻的光影飞扬,标志着对浪漫爱情、男欢女爱的大胆追求不再是禁区。而就在一年前,1979年第5期的《大众电影》在封底刊登了英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王子与灰姑娘接吻的剧照,一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在短短两个月内,编辑部接到了超过2万封读者来信,对此事进行激烈的辩论。

      80年代的中国,信息流动仍显凝滞,大众文化的技能尚不完善。此时,电影就成为塑造城市大众文化底色的主要载体。甚至可以说,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时尚的风向标。仍以《庐山恋》为例,女主角张瑜在片中一共换了43套衣服,比现在里的女主角换得还勤,几乎每套衣服都成为了女观众追捧的热点,甚至有女青年连续观看了数十遍《庐山恋》,就为了记住里面的衣服样式,出了影院便依样画葫芦做衣服——电影在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十年”的文化“废墟”上,中国电影迎来了一次全面复苏。首先是对电影艺术手段和的大胆探索,在当时铺天盖地的“文化热”裹挟下,中国电影也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其集中表征,就是“第五代”的隆重登场。

      1983年,张军钊拍出了《一个和八个》,被认为是“第五代”的发轫;尔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三部影片,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盗马贼》,吴子牛则交出了作品《喋血黑谷》《晚钟》。到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电影节获金熊,把第五代导演在80年代的辉煌推向了最高峰。应当说,电影界影坛的地位,主要是由第五代导演的这批电影所奠定的。

      在第五代导演风生水起的同时,被蹉跎了数十年创作生命的甚至第三代导演也同时发力。张暖忻的《青春祭》《沙鸥》,谢飞的《本命年》,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杨延晋的《小街》,黄蜀芹的《人·鬼·情》,导演集体呈现出了一批力作。与第五代导演更多地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挖掘主题不同,导演的作品更多呈现出与“伤痕文学”类似的“伤痕电影”特点,主旨大都是为了展现“”给个人、民族所造成的悲剧“伤痕”,重点在于对那个不堪回首年代的、及时过境迁后的心灵抚慰和启蒙反思。不过“伤痕电影”的集大成之作,还得算第三代导演谢晋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这三部电影对“”伤痕的审视、反思及力度,在当时都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高度。

      与此同时,商业类型片也在1980年代取得了长足发展。所谓“商业片”这个概念,也是在80年代中期成为热词的,当时对“类型片”的概念讨论并不多,但类型片创作的萌芽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既有《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为代表的科幻片,又有《神秘的大佛》《东陵大盗》等动作片,以及《银蛇案》这类带有色彩的连环案电影。事实上,整个80年代的商业片浪潮风起云涌,其宽度、广度以及模式探索都为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7年,商业片的创作达到阶段性的高峰,《神鞭》《京都球侠》《金镖黄天霸》《黄河大侠》《二子开店》《最后的疯狂》等各种类型片的出现,全面掀起了电影院的商业娱乐,影史上称之为“87年商业片热潮”。不过,商业片的泛滥也不免带来一些问题,一时间,各种“拳头”和“枕头”横飞,不少电影厂职工开始拍摄不在影院公映的“带片”,甚至出现了《人奶魔巢》这样的“cult”电影(即表面以抗日为,实则卖弄),可见当时的商业片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由此,评论界也就商业片问题展开了大讨论。

      在艺术电影和商业片迅猛发展的同时,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的“主旋律电影”开始登上银幕。1987年,正式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要求,此后,一批以中国史为主要题材的史诗式大制作电影渐次登场。1989年的《开国大典》便是当时“主旋律电影”的集大成之作。

      总的来看,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构成了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的“三分天下”,也奠定了时至今日中国基本的电影格局。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电影的商业属性在增强,但除了以票房为最主要目的的商业类型片外,一批主要为海外电影节和国内小众文艺放映渠道的“艺术片”,以及主要承担宣能的“主旋律片”仍都存在,只是其地位和作用,已不能与80年代的境况同日而语。

      随着对外大幕的,电影迅速嗅到了外来的气息,由于它在大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电影甚至承担了某种文化“”和“宣讲队”的作用,在80年代的对外交流中,电影就像是给封闭已久的国门开了一扇窗户。

      首先是国外电影的放映,除了新片,一批尘封已久的外国老电影重新上映,极大地开拓了国内观众的眼界。当时普通观众尚不习惯听原声看字幕,于是给了配音演员极大的用武之地,使得“译制片”成为一时之选,也让不少电影配音演员成为了幕后偶像。譬如《佐罗》,在阿兰·德龙迷倒一代中国女观众的同时,也让童自荣成为了一代目中的“国民声优”。当然,相较而言还是镜头前的明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追逐,一个突出的就是高仓健,他的“亚洲硬汉”形象在80年代的中国红极一时,女观众纷纷为之倾倒,男观众则忙不迭地竖起衣领,模仿偶像作派。如果说,张瑜、庆等国内演员的走红更多地带有“邻家”气质,阿兰·德龙、高仓健等国外明星,则更多地带有遥不可及的偶像,也塑造了新时期国内明星文化的质地——所谓“追星族”,早在1980年代已蔚然成风。

      通过外国电影,国内观众不仅看到了耳目一新的生活方式,体验到了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说,一批译制片起到了“民智”的作用。譬如《卡桑德拉大桥》,便是一部带有浓厚“冷战”背景的动作片,其间还夹杂着恐怖、鼠疫细菌等桥段,完全具备时下好莱坞的形态。可以说,《卡桑德拉大桥》是多年后好莱坞进入的预演,而片中所呈现的“花花世界”,相信让不少向往之。而在《卡桑德拉大桥》后,《第一滴血》《超人》等电影相继在国内上映,它们所塑造的银幕英雄形象,以及对视觉奇观的渲染,对观众和电影创作者形成了极大冲击。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成了封闭中国一块长期对外的“飞地”,当内地的国门甫一打开之时,得天独厚的血缘、文化纽带让影人最先进入了内地。曾在国内掀起新时期最早(也是最广泛)功夫片热潮的《少林寺》一片,就是由导演张鑫炎执导。事实上,早在80年代,就有许多港台导演进入内地,与内地影人合作,拍摄了一批时下称为“合拍片”的电影作品。大导演李翰祥执导的《火烧园》,云集了两岸三地众多明星,它所奠定的古装风格,到如今还在不断被模仿。此外,导演徐小明导演了《木棉袈裟》《海市蜃楼》等片,火爆一时;澳门导演吕小龙则执导并主演了《长城大决战》,邀请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体操王子”李宁客串演出,还请来了日本演员担纲片中的日籍角色,可谓一部结合文体明星的“跨国”,此片上映后轰动全国,取得了极佳的票房。

      与此同时,伴随着带的,内地一些城市在80年代末已开始出现厅。而大量未能在影院公映的海外电影(主要是港片)开始集中登陆厅——电影就这样夹杂在港产流行文化的大潮中,迅猛向内地涌入。《英雄本色》中的兄弟义气,《倩女幽魂》中的人鬼缱绻,《风云》中的黑幕重重,以及《赌神》为代表的一批“赌片”都成为内地观众耳熟能详的影像记忆,周润发、张国荣、刘德华等电影明星从此开始进占电影市场,并在相当长时间里独领。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迎来了一次全面的繁荣发展态势,电影成为大众文化中的焦点领域,国产电影在艺术探索、产业发展和宣传教育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影创作、评论、商业等各维度的人才储备初步建立,同时,电影领域的对外交流也领一时风气之先,电影承担起了文化传输载体的重要功能——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高峰时期。姓名缘分测试小游戏

       文章来源于850游戏博贝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