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导与影评人的这次大战,倒是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的影评究竟应该怎么写?是凭着对导演的直抒胸臆地开炮,还是就事论事对电影文本质量本身说话?是放大缺点忽略优点,还是放大缺点忽略优点?是完全由个人喜好出发,还是将影片置于大中进行客观评价?每位评论者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包括在豆瓣上发表一句话评论的网友。但是就影评的专业性、指导性而言,可以说,针对《私人订制》发表的影评,值得留下来多读几遍的并不多。
《私人订制》上映后,影评人对该片评价不高,激怒了冯小刚导演,连发7条微博,为自己进行。为了“纠正”影评人的“误判”,冯导为自己的这部新片打分:完整性方面5分,娱乐性方面7分,性方面9分。
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冯小刚为《私人订制》打出7分,和力挺他的影评人周黎明给出的分数是一致的。周黎明在评论文章中,肯定了《私人订制》的性,冯小刚也表达了自己的苦心不为影评人所知的。他的意思是,电影拐了两个弯,影评人就看不懂了。
《私人订制》拐弯的地方明显,比如影片刚开始,就在字幕上特别强调,故事中的人纯属虚构,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在范伟所饰演的“梦”中,有一个情节,特别指出了目前中国的——到县一级官员为止,为此,范伟的官衔,被限定为“镇级市”领导……
影评人难道真的读不懂《私人订制》在尺度方面的突破吗?稍微有些性的评论作者,都会了解“请你们玩命腐蚀我”、“群众里面有”的暗指。在诸多成文的影评中,有许多评论作者肯定了《私人订制》的优点,只不过,鉴于冯小刚此前几部作品在完成度方面均要高于《私人订制》,大家有点接受不了这部“玩着就拍完了”的新作。
冯导与影评人的这次大战,倒是提出了一个命题:我们的影评究竟应该怎么写?是凭着对导演的直抒胸臆地开炮,还是就事论事对电影文本质量本身说话?是放大缺点忽略优点,还是放大缺点忽略优点?是完全由个人喜好出发,还是将影片置于大中进行客观评价?每位评论者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包括在豆瓣上发表一句话评论的网友。但是就影评的专业性、指导性而言,可以说,针对《私人订制》发表的影评,值得留下来多读几遍的并不多。
当下的影评,和纷杂的电影市场是匹配的。电影创作没有门槛,谁都能拍电影。影评同样也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写影评。这是好事,但难免有乱象丛生的阶段。网络影评的崛起,以及普通观众的声音,让所谓“职业影评人”的影响大大降低。全民影评的好处是,观众趣味至上。而“职业影评人”的缺席,却意味着电影失去了专业性,变得,失去了对电影创作的引导。影评人成为一个负面词汇,创作者不把影评人的意见当回事,观众也不把影评人的看法当回事。
这两三年来,影评的产量直线上升,质量却没有得到同步提高。一些学者型影评人全面退场。需要影评的即时性和新鲜度,而不以影评为职业的学者,却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对各方声音的参照,没法在第一时间,这导致影评在大多时候以表面化的姿态呈现出来。
而且,中国是人情社会,影评人与制片公司、导演编剧等有着这样那样的友情或利益关系,是无法斩草除根的,这对影评写作提出巨大挑战。对此我的是,影评写作和时评写作一样要有底线,这个底线是,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把白的说成黑的,也不要把黑的说成白的,写出的影评文字也和影片一样,要经得起时间的。影评人做不成良师,起码要做诤友,我相信只要得准确,直指病灶,必然能赢得创作者的心服口服,对创作者产生无形的纠正。 文/韩浩月(作家)五行缺木的女孩名字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