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梅 摄影/李文静]《黎明之前》《潜伏》《伪装者》等谍战剧的大火,足以看出现代观众对谍战故事的青睐可见一斑。从这些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中,我们知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前线战场的大后方,“潜伏”着千千万万的情报工作者,为竭诚尽智。
1976年深秋,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在与当时中央调查部长罗青长的谈话中,揭开用兵如神之谜:以情报工作做基础。情报于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报工作者对来说,更是的脊梁。近日,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采访到我军情报工作者李振远同志的女儿李洪敏女士,通过讲述父亲传奇的情报生涯,揭开了年代情报工作者的神秘面纱。
1914年2月,李振远出生于寿光县李家村一个贫农家里,随后爷爷逃荒赶到了丹东,爷爷在铁上找到了工作。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让他读书一直到高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高中生李振远和同学组织了“抗日学生队”,他被选为组织的副参谋长,负责侦查和情报工作。
一天,李振远和同学胡京良在放学上,看到日本在边正要一位女学生,满腔怒火的两人齐扑上去,欲救下这位姑娘。李振远马上就被日本掐住脖子摁倒在地,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胡京良拿起边的空酒瓶子就砸向日本,一下接着一下——“学生啦!”不知道谁喊了一句。之中的李振远还不忘“缴”了日本的。最后,日方并没有找出凶手,但李振远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把枪。
通过这件事,也让李振远明白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他开始筹建自己的武装力量。为了搞到更多武器,学生们开始偷袭敌军、打埋伏,久而久之引起当地亲日派的注意。之前,他因在铁上动手脚导致撞车被日军“”,躲回山东老家的时候,认识了褚景塘、王怀之两位员,并接受了启蒙教育。此时,王振远千方百计寻找中国和其他东北抗日组织,必要时可联合作战。
之后,学生队发展为“安东人民军事委员会”,包括学生、工人、农民。其间,1932年3月,李振远成为一名员。在抗敌过程中,队伍一直在不断壮大,最多达2000多人,但随着战士愈加紧急,死伤众多。1935年,因的,使这支队伍受到了重创,李振远也离开了部队,到山东领导农民起义。1936年底,他接到党组织的通知:去延安学习。
1937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振远认识了对他一生都有重大影响的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就是周梅影。
周梅影来自上海,也是早年的工作者。后因家道中落,远赴延安只为能上“免费的学”。校园恋情总是单纯而美好的,一来二去,这对师生走到了一起。
李振远原本的计划是和周梅影完婚之后就上前线打鬼子,但组织上把他安排到中央社会部搞情报工作。1937年12月,成立了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这就是中央社会部的前身。1938年8月到12月,李振远参加了第二期训练班,接受了专业性的情报学习。他说:“从(19)31年搞军事斗争时,就接触情报,但不理解情报的含意,现在我认为情报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周围。”
训练班结束后,组织上批准了李振远和周梅影结婚。1938年11月,两人的婚礼在延安一个枣园举行了婚礼,尽管场地布置很简陋,尽管新娘的衣服还是借来的,很多人都来捧场了。毛、张闻天等也来凑热闹,说,张闻天和李振远有师生情分,自己就是“打牙祭”的。
在从事情报过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惊险的,伤心的,有趣的,温情的。。。。。。李洪敏女士向大白新闻讲述了两个父亲母亲为获情报,给人当“红娘”的故事。
1945年10月,上海情报站建立了秘密,但是经常联系不到。于是中央派了一名有经验的报务员田德保到上海。为了田同志和的安全,李振远把转移到上海郊区大沪制铁厂里。田同志每天白天在铁厂工作,晚上还要收发电报,身体状况变得很差。
得知这位老战士还是孤身一人,李振远想办法从厂里找了同志照顾他,并说,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工作。打饭送饭,屋子,洗衣服。。。。。。田同志对暗生情愫。在李振远的撮合下,两人结为连理,田同志更加用心地工作,了的正常运行。
1948年,淮海战役吃紧,我军急需军事情报,但情报从哪来?恰巧有一次,他在咖啡厅遇到军委会系统的人,是一个小伙子。听说对方来上海找对象,但时局,姑娘们都不愿嫁给当兵的。过了几天,李振远去一块共事的李维荣家吃饭,看到他家的二姑娘古灵精怪,经过几人缜密的计划,决定让这小姑娘去“相亲”,会会小伙子。
这位美丽大方的姑娘很快吸引了军官。两人聊天的话题逐渐转移到军事战略方面,面对如此可爱的“相亲对象”,小伙子很快卸下心防,有问必答,甚至画出了淮海战役进攻线。得到图纸的姑娘马上找借口而退。随后,这份情报被李振远自家三嫂送到苏北,邓小平激动地说:“真是太及时了,一个重要情报,抵上千军万马喽。”
李振远同志情报工作生涯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李洪敏女士曾就父亲的故事著述《虎侠纵横 李振远同志的情报生涯》一书,其中讲述了“智取军火库”、“营救”、“秘密大转移”等多处情报大戏。记录了曾经发生的许多趣事,但也不乏的谍战工作。
解放之后,战争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李振远的情报工作依然没有停止。在延安学习的时候,他就说过,情报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周围。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发力经济建设,而彼时的情报内容已从军事跨越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从西北到西南,从沿海到内陆。。。。。。李振远辗转祖国的。从1962年起,李振远回到从事科技情报工作。当时用的还是布票,但是国内布不够多,人们常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李振远在与国外情报站的互动过程中了解到,有一种的确良布料非常耐用,不掉色。于是他把这一情报转达给化工部,化工部在总理的下引进国外先进纺织技术和机器,经过推广,全国人民终于告别了布票时代。
李洪敏介绍到,解放后,父亲的工作关乎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了许多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这都是情报带来的变化。
在李洪敏印象中,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和蔼,容易让人亲近的人。其实,李洪敏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与爸爸聚少离多。每周六从学校接回家,周一一早再去上学。在家的时候,她总是表现得很乖,她想让爸爸妈妈高兴,一家人兴致高得时候就一块出去玩。
李洪敏是几个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位参军的。1968年在陕西延川县插队;1969年参军后到云南边疆五三三医院工作了17年。后来符合进京条件,自己就被调到三零九医院,一直从事肺结核的研究工作。
父亲去世之后,李洪敏根据母亲的意愿,打算将其父的情报故事公之于众。她告诉大白新闻,自己为了写这本书,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实地调研、人物采访的工作,历时17年。她说:“希望能通过各种渠道多宣传这类故事,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常可悲的。”在她看来,这也是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