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朴方与父亲在江西(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党的文献》,原文标题::“家庭是个好东西”——兼及、、、等领导人有关人应如何对待家庭的论述
1992年1月27日,视察珠海江海电子有限公司,在谈到人才和创新问题的同时,出人意料地谈到了家庭问题。他说: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没有家庭不行,家庭是个好东西。我们还要维持家庭。孔夫子讲,修身齐家平天下,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平天下。他还特别举例说明了家庭的社会功能。他说:都搞集体性质的福利会带来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可以让家庭消化。欧洲搞福利社会,由国家、社会承担,现在走不通了。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国家承担不起,社会承担不起,问题就会越来越大。全国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户养活的。中国文化从孔夫子起,就提倡赡养老人。
的这段谈话,没有被整理进著名的南方谈话,因而不为人熟知。近来,从《年谱(1975——1997)》上读到这段话,感觉很新鲜,也很有味道。的许多谈话,看似信口说来,其实都是有感而发,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段谈话同样如此。
中国人为实现主义而奋斗,把民族、国家、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同样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注重家庭和睦和幸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特别地珍惜,对于自己的亲人也总是牵挂在心。
1950年,重庆解放不久,即将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从老家广安接到了重庆,从此,夏伯根便与一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
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家人,他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69年夏天,处于“”状态中的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亲自致信,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和都作了批示。10月,得知他们夫妇被安排到江西工厂劳动锻炼后,当即向提出,带继母夏伯根一起去江西。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江西三年多的时间是生涯中的最低潮,也是他个人和家庭生活最的时候。这期间他通过多次给中央写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但对家人的关爱却毫不掩饰。
10月17日,得到通知说,邓朴方将被送到南昌同他们一起生活后,他致信说:我们深切地期望,邓朴方能够治好。现在病情既有好转,可继续治疗下去,必能渐见好转。所以,我们恳切希望他能在现在的医院里继续治疗下去。
1971年2月3日,就照顾邓朴方事,再次致信说:我们上次给你写信,希望邓朴方能够继续治疗,现在既然无法继续治疗,我和卓琳再三考虑,觉得还是把邓朴方接到我们住地,同我们一起生活较好。我们请求组织上派人把邓朴方送到南昌。6月,邓朴方被从送到南昌。自此和家人悉心照看邓朴方,还尽量做到白天不耽误下厂劳动。
11月8日,集团后,给写信,信中除表达了对、陈伯达问题的态度外,在信的末尾写了这样几句话:我希望能和子女们靠近一些,特别是两个较小的孩子(毛毛和飞飞)。我们岁数大了,不免为儿女挂心,希望他们能分配到我工作的附近。这些就是我的一些心事,顺便向诉说。阅信后也深有感触,在信封上批示:印发局。他家务事请汪(东兴)办一下。
“”后复出的,可谓日理万机。但他仍然以自己的努力营造着家庭和睦和谐的气氛。晚年的享受着传统中国人“四世同堂”的福份,上有“老祖”(夏伯根),下有孙子孙女,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可谓儿孙满堂,幸福之家。每天晚饭,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边吃饭边聊天,从说到社会新闻。从不发表意见,只是默默地吃饭。但他喜欢这种轻松活泼、温暖融洽的家庭气氛。有时饭桌上少了几个人,大家说话少了,他就会说:“哎呀!今天怎么这么冷冷清清呢?”没看见哪个孙子,他也会关心地问:“到哪里去啦?”
俗话说“隔辈亲”,也和一样喜欢和孙子辈的人在一起,看到这些孩子,也像普通的爷爷一样开心。非常关心后代,他自己曾不无幽默地说:“以后如果评的话,评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爷爷,我可以得这个。”
家庭幸福不仅是的恩赐,更需要个人用心的经营,是一种付出后的回报。非常注重处理家庭中的各种关系。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说过:“家庭和睦也是经常要做的工作。要处理好的,一是夫妻关系,二是婆媳关系,三是妯娌关系,四是父女关系等等。”卓琳与继母夏伯根50多年的融洽婆媳关系就颇为称道。夏伯根仅年长五岁,是嘉陵江上贫苦船工的女儿,卓琳是富家出身有着较高学历的知识女性,但她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尊敬、夏伯根,并在过世后,奉养百岁高龄的夏伯根老人走完最后一段人生,着实难能可贵。和谐幸福的家庭无疑为在、建设与征途上披荆斩棘提供了后盾和温暖的情感港湾。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家庭是个好东西”是有切身感受的,不是泛泛而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