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进口大片
  • 奔驰奥迪宝马在中国使用沥青阻尼片 属一级致癌物
  •   各位听众,去年9月,本台节目连续15天奔驰车异味问题。然而即便更换了车内所有内饰,异味仍然没有消失。为了解开谜团,本台与央视新闻频道携手展开调查。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在昨天水落石出。异味的来源锁定为车内含有沥青成分的阻尼片,其挥发物质对人体有致癌作用。除了奔驰,另外两家德系豪车品牌奥迪和宝马也被查出了同样的问题。请听报道:

      购买近3年的奔驰C200轿车,越开味道越大。去年9月5号,听众王先生的这则投诉,让本台迈出探究车内异味的第一步。主持人海波在听众热线节目中,连续追踪十五天。电波中,一边是奔驰方面左推右挡大打太极,另一边是全国各地越来越多车主的之声:

      【个别的地区,有一些个别的客户,因为每个人对嗅觉判断是不一样的。(海波:全国大概有300多个奔驰C200的车主,在通过网络听我们的节目。)车主的使用习惯,比如说他那个香水啊香薰啊,是不是洒了东西啊。】

      经过反复协商,奔驰同意为王先生更换车内所有内饰,然而刺鼻的异味并没有就此消失。源头究竟在哪儿呢?同样疑惑不解的还有的宝马车主谢先生:

      【什么空调有问题,风道有问题,座椅有问题,这些全修过了,我搭进去十几万块钱。现在你一提宝马两个字我心里就犯怵。】

      为了探究,本台与央视新闻频道携手展开调查,半年间,经过对车辆内饰的逐一排查分析,最终锁定了车辆钢板内壁起减震降噪作用的阻尼件。中国重汽材料工艺所高级工程师周光亚说,来自奔驰C级、E级,宝马3系、5系,奥迪A6、Q5的六个阻尼件样本都被查出了沥青成分:

      【夏季经过太阳的暴晒,钢板最高的温度的线度,这样的话阻尼片可能进行分解而放出它的有毒有害气体。】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庭说,沥青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是个缓慢持续的过程。可能会有多大呢?江苏张家港的奔驰车主金先生不抽烟不喝酒,开车两年下来,咳嗽不止,医院一检查,发现肺部纹理增多,相当于吸烟十年:

      【多环芳烃中间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苯并芘,是一个致癌的物质,可以停留在肺的粘膜上,到最后产生一些阴影,或者肿瘤的变化。】

      专家表示,沥青材料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淘汰多年,他们的汽车阻尼件都是用高树脂或是橡胶材料制成的,不会挥发有害气体。对于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高档轿车而言,一百多块钱的阻尼片实在是九牛一毛!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家豪车企业,为了每年省下一亿元左右的成本,对产品实施双重标准,被揭露后,消费者第一反应是,随之而来的:

      【太黑心了奔驰,第一,奔驰你要站出来把问题楚。第二就是说,这个车我开了五年了,你这个沥青,对健康的损害,你怎么补偿。(我反正以后动也不会再去动它了。)】

      厂家有何回应?记者从昨天中午开始连续拨打奔驰中国副总裁王燕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奥迪和宝马的相关人员则表示:

      一直到昨晚八点,三家企业没有一家对此事进行正面回复,更不用提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了。内部调查真有这么难吗?上海交大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教授说:

      【这三大品牌怎么说都推卸不了责任。其实这个事情要真想查清一点都不难,追溯它供应商体系的配套文件,根据什么标准,谁签的字,谁放行的。当初的合同是怎么回事儿,一定能查出来。】

      开宝马、坐奔驰,低调奢华属奥迪,凭借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这三个德系高档汽车品牌这几年通过国产化,在中国市场赚的盆满钵满,增速远远跑赢车市。每逢车展,老板也开口闭口,称中国是最重要的战略市场。这次,产品的内外有别,如同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让消费者心凉了半截。殷承良说,更让人失望的是,国内汽车领域的技术标准,还没有细化到阻尼件等内饰配件的层面,人家堂而皇之地用了沥青,你都无法判定它是不合格的:

      【现在只能从上来找,它是有毛病的。但是从质量,你却没办法它,这是很悲哀的一个事情。】

      消费者普遍担心,保有量更大的经济型轿车会不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汽车分析师曾志凌说,一般的车辆不会像豪华车那样去追求减震和降噪,阻尼件的用量很少,因此,大多数人反而躲过了异味——这位车内隐性杀手的。

      【播音】仅仅为了降低100多元的成本,厂家就选用了这种危害人体健康的原材料,那么,车里的其他原材料是否还会出现水分,将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面对车内异味投诉事件,奔驰从不闻不问躲猫猫到承认第三方检测结果,无不透露出傲慢。部分奔驰车主揭竿而起、组团,再到的持续,奔驰仍然毫无反应。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大国,但汽车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却是最不给力的。消费者在汽车购买、使用、售后及二手车交易等方面到不公经历时,往往找不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又没有客观、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可以评理。举步维艰的消费者只能诉诸。

      今年1月,中国汽车的三包政策经过八年修订终于姗姗来迟,却要等到今年10月才正式实施。更为关键的是,故障怎么来鉴定,检测渠道怎么样,怎么送检,仍然是个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也难怪奔驰等豪车在面对负面事件时,总是以一副“傲慢与”的姿态自居。

      推荐:

      

  • 关键词:中国一级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