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批78个省级创建小镇累计完成投资2117亿元,入驻企业19250户,累计进驻5473个创业团队,吸引四大类上万名创业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今年7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到2020年,要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奔康,都是重要抓手。
以来,广东涌现出一批基础较好、特色鲜明的小镇。当前,各地正分类探索城镇发展新径,按照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两种形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建设一批符合广东特色的小(城)镇。
同为沿海经济强省的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特色小镇的探索,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借鉴。近期,南方日报与广东省社科院联合组成调研小组,深入探访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现状和经验。现推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启示录》(分上、下篇)报道,敬请垂注。
京杭大运河支流两岸,一座座粮仓被成孵化器,承载新时期创业者们的梦想;西湖区之江新城中部,刚结束的云栖大会正在产业带动效应,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在这里加速布局;姑蔑古城内,依傍钱江上游,传统红木产业的新一型已经
一个个特色小镇正在江浙地带“跳动”。2015年,浙江省委、省在新常态下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目前,浙江已形成了“首批2个省级特色小镇、三批106个省级创建小镇、两批64个省级培育小镇”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格局。
承载着发展重任的特色小镇,如何才能培育发展新动能?浙江突出将特色小镇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在每个约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上,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吸引人才和资本加速汇聚,在培育新产业催生新业态的同时,通过引入新技术、融入新功能,有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千年古镇仓前的梦想小镇,京杭大运河支流余杭塘河横贯其中,12座依河而建的圆顶粮仓错落有致,江南水乡风情的创业大街上人流涌动。
“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创新创业的风口!”良仓加速器负责人夏静感慨地说。作为小镇创办初期就入驻的孵化器之一,良仓加速器了梦想小镇的“速度”。
夏静告诉记者,在一期的互联网村,孵化器面积有3000多平方米。2016年,快速增长的创业需求很快将孵化器挤满,为了适应发展形势,孵化器又“开”到了一街之隔的创业大街,培育出无人机、智能饭盒等充满发展前景的项目。
从2015年开园首批80个创业项目、800多名创客、15个金融项目落户至今,小镇现已集聚了1180多个创业项目、11400名创业人才和860家金融机构。这个由旧粮仓而成,核心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新型众创空间,正吸引着全国甚至全球的创业青年前来逐梦。
距离梦想小镇不到30公里的钱塘江畔,中国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特色小镇云栖小镇的新兴产业链日益丰富。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云栖大会,吸引了由英特尔、思科等国际高科技公司领衔的400多家企业前来,争相展示全球最新的科技。
温州人黄正衍是小镇的入驻者之一。今年7月,从事眼镜视光行业十余年的他,带着视功能智能检查项目和年轻的创业团队,把业务从中关村搬到了云栖小镇。
“三年免房租,还有贴息贷款,对企业很有吸引力。”黄正衍说,他看中的,除了阿里云总部在小镇,周边还有富士康等企业,为产业链的延伸及创新的落地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袜艺小镇、硅谷小镇仅两年多时间,浙江就涌现出一批充满发展活力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结合自身特质,依托鲜明的产业定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集成产业高端要素,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为块状经济强镇而闻名的浙江,装上加快发展的“驱动器”。
从实践来看,特色小镇的效果初步。据统计,2017年16月,前两批78个创建小镇特色产业投资34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117亿元,入驻企业19250户。2016年入库税费收入160.7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32.2亿元,同比增长14.5%,远高于同期浙江省税收增幅(6.6%)。
“浙江的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更不是新城区。”浙江省发展和委员会副主任翁建荣指出,特色小镇聚焦于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小镇产业发展突出“特”,不求“大而全”,不是“百镇一面”、同质竞争,而是要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不仅要特,而且要强。”翁建荣表示,每一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在激发创新创业,培育产业新发展业态的同时,浙江的特色小镇还通过聚合新技术、新功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位于浙江省部的龙游,史称“姑蔑古城”,素以“山水隽秀,人文荟萃”而闻名。如今,红木古建翘角飞檐、雕梁画栋,依傍钱江上游的龙天红木小镇正在兴起。
红木家具制造属传统产业,因生产工艺、设计创新不足,市场挑战逐年增大。“产业转型可谓迫在眉睫,我们一直在寻找出。”浙江省年年红家具集团董事长助理、龙天红木小镇党支部杨振说。
为了实现产业突围,年年红家具集团投资80亿元建红木小镇,瞄准的就是特色小镇给传统产业带来的机遇。“小镇将让红木产业从工业向文化设计、旅游转型,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年年红董事长金樟溪说。
以杭金衢高速为中线,红木小镇被泾渭分明地分为南北两大板块。在南部,红木家居文化园、木都商贸区、文化创意园逐渐成形,产业链得以延伸,既挖掘产业下游的价值,又提升产业的研发、设计水平。
而在北部,小镇将建立大型的红木制造,提升供给质量。“我们配备了共享的集中烘干车间、高端装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引入订单式生产模式,解决市场需求问题。”杨振说。
“南北两个板块的功能可以相互,从原材料到设计、生产、经营,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提升,产业获得新活力。”杨振说,小镇北部制造可容纳约200家企业,目前已有超过300家企业申请入驻。2016年,红木小镇旅游的接待量已经突破200万人次。
而根据规划,红木小镇高端红木家具制造年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实现利税3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休闲旅游产业年旅游人数300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15亿元以上。
其实,与广东相似,浙江不少专业镇的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一方面是市场营收下降,一方面是转型风险提升。
位于诸暨市西部的大唐镇,因“袜”而兴,是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但经历四十多年发展,一直以成本为导向的产业竞争力正逐渐下降。
“我们启动以治理促转型,关停了大量违法违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唐镇党委委员杨狄告诉记者,2015年,该镇启动特色小镇建设,将之作为供给侧结构性的实施平台,重点打造支撑产业转型的“两创”园区,产业很快“活”了起来。
在袜艺小镇时尚集市的袜业智库大楼,浙江和茂盛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仁勇随手拿起一双袜子说,“这里面的材质、功能都有考究,包含了好几项专利。”创意设计和研发所带来的价值,为陈仁勇频频赢得国外订单,他决心转型打造一个大型的袜艺设计公司。
在陈仁勇的公司周边,多家原料开发、设计、检测、大数据等企业聚集,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得以延伸,产业生态焕然一新。2016年,大唐的袜子产量虽然同比下降3.9%,但新产品产值却同比上升38.9%。
红木小镇、袜艺小镇、皮革小镇依托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而兴起的特色小镇应运而生。“特色小镇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抓手。”翁建荣认为,用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已成为共识,大量创新技术、生产经营新机制向传统产业聚集,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旅游功能被挖掘,产业活力被重新。
手指轻轻一点,几个杂乱摆放的玻璃杯,很快就被机器人摆成。这是余姚引进的国家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董事长、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甘中学的最新研究,也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十八轴双臂机器人。
这样的创新,在余姚日益增多。余姚,地处浙江省东部,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制造业腹地,2016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翻开余姚的经济一季报,一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智能经济发展势头向好,三大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4%、16.5%和14.5%。
数据飘红的背后,是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布局发展。“力争用3年时间,把机器人小镇打造成为助力宁波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有力引擎。”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褚张蓉表示。
从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传统制造业占主导的县级市,转身变为智能制造的高地,余姚的转变,得益于创新人才的集聚。
“项目一旦通过审核,就可以获得最高500万元扶持资金,后续还有最高500万元种子资金和最高500万元贷款贴息补助,以及1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三年免租等优惠政策。”褚张蓉说,余姚成立了国内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
在政策的吸引下,大量高层次人员带着项目前来,新兴产业应声落地开花。截至目前,余姚累计引育“国千”专家58位,“省千”专家22位,其中机器人领域专家18位,机器人产业与制造业对接紧密,发展势头强劲。
没有人才来,就没创新动力;吸引不到人,发展就难长远。为此,浙江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突出对人才引进的考核,让特色小镇成为产业、人才共生交融的新。
“五年前,这里还是城乡接合部,什么都没有,今年仅云栖大会就吸引了近6万人!”云栖小镇管委会主任吕钢锋说,特色小镇是发展形态的创新,资源配置和以往工业园区、高新区不同,特色小镇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完全依据产业和人才的需求导向去打造,所以能够聚集众多有效人口。
数据显示,浙江78个省级特色小镇已累计进驻创业团队547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1家;聚集了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四大类创业人才12585人;吸引“国千”“省千”人才239人、国家和省级大师205人。以萧山信息港小镇为例,2016年就聚集了来自广东、安徽、河南等全国各地的创业团队400多个,“新四军”创业人才平均年龄仅为26.4岁。
自特色小镇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纷纷结合实际,推出一批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立项和建设迅速走热。在这种形势下,不少地区出现了特色小镇“地产化”、特色小镇“同质化”的现象和问题。如果回到特色小镇的起点,认清特色小镇的建设初衷和发展方向,可以避免走很多弯。作为全国特色小镇政策的肇始地,浙江特色小镇为什么“特”?笔者经过调研后认为,产业平台、市场导向和规划考核是浙江特色小镇所“特”之处。
一是定位产业“平台”打造增长极。浙江特色小镇的初衷是打造“相对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在产业定位上,浙江根据自身产业特色,划分了两个大类:一方面是面向未来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等“未来产业”;另一方面是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传统产业”。且每个特色小镇根据自身的产业功能定位被划入不同的职能部门进行分类指导。这样的政策机制设计,使得浙江特色小镇从起始就面向“产业增长极”的打造,无论是聚焦于互联网新产业的梦想小镇,还是深耕木家具传统产业的龙天小镇,其本质都是在既有产业基础上寻找产业升级和转型的突破口,通过旅游、文化元素的嫁接,不但为小镇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集聚潜在的优质产业资源,也带来旅游产业的收益。
二是市场导向推动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产业定位确定之后,由谁主导开发建设和项目推进,是决定“小镇”成败的关键。从全国的经验看,小镇开发往往伴随着对基建的高度介入,当小镇不能引来足够的产业资本时,高负债支撑的投入则变成一种不可持续的行为,小镇的停滞乃至衰落也就不可避免。浙江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强调在项目开发、小镇建设方面的“无为”,在小镇每年的建设考核中,企业投资比例是一个硬性考核指标(低于70%即为不合格),通过考核指标的设定来限定投资的冲动。这种强调市场的建设机制使得特色小镇形成了企业投资、企业建设、企业获利的良性循环,避免出现投资建设热火朝天,企业经营冷冷清清的局面。
三是规划考核保障特色小镇“建得成、立得住”。“不越位”是特色小镇具有充分的市场活力的重要条件,而“不缺位”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浙江采用“规划管进口、考核管出口”的方式,严格特色小镇的立项、审批和政策落实,从规划看,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落实到具体的项目、用地、资金投入;从考核看,小镇建设不但要落实各项项目,还要落实多项宏观经济、创新指标。严格的规划、考核管理,使浙江特色小镇在规划考核中优胜劣汰,真正建成一批“真投入、真产出、有活力、有特色”的特色小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