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美国华纳兄弟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和郑州等六大城市进行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自此进口开始进入中国。
一晃20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每年进口10部到34部,从8.9亿元票房到保守估计的300多亿元票房,进口片在中国的20年,也是中国从影市萧索到跻身全球第二大市场的20年。
本报记者王俊宁
根据时光网的最新报道,截止到目前,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已突破250亿,其中52部电影票房破亿(2013年全年过亿电影是61部)。预计到年底,全国票房会轻松突破300亿,比去年的218亿至少增长38%。
与耀眼的数字相应的是,在11月3日第四届“中美合拍展会”论坛上,来自美国各大电影公司的高管都在迫切呼吁中国能够放开电影配额的消息。
“神奇”的1994
无论是对中国电影,还是对近几十年的世界影坛,1994年都是一个“神奇的年份”。
这一年涌现了大量经典电影作品。好莱坞有《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时速》《夜访吸血鬼》《燃情岁月》《低俗小说》《狮子王》等留名影史的影片相继推出;欧洲除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三色终结篇《红》和《白》,《烈日灼人》《四个婚礼一个葬礼》《暴雨将至》等佳片,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也在好莱坞拍出了生涯代表作《这个杀手不太冷》;华语片则有《重庆森林》《东邪西毒》《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时代》《饮食男女》《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等佳作。
然而,对内地观众来说,1994年的“神奇”之处还因为这一年,中国首部以票房分账的发行方式引进的《亡命天涯》上映。从事影视文化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马相武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回过头来说,《亡命天涯》的上映也遇到了很多阻力,不过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1994年之前,少许能够进入到中国院线的进口片都只是以“买断发行权”的方式放映,因为“买断片”一般引进时间晚1到2年,所以这些电影在中国上映时早已经“out”了。
对于中国内地的电影市场,马相武向记者回忆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带以及盗版的冲击,电影市场不断萎缩,国人通过盗版带等渠道已能接触到外国新片,加上电视的普及,全国各地的影院普遍入不敷出,甚至关闭,转为厅、台球厅。”
数据统计显示,1979年全国观影人次高达293亿,而到了90年代,全国的年观影人次已经只有3亿。
因此,背负着“中国市场”的进口片才被提上日程。从1994年开始,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这一数字持续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进一步,进口片由原来的10部增加到20部。
市场的
正如马相武所说,“在电影产业还未全面的年代,进口上映要遭受很大阻力,国内的派和保守派也就是否应该引进开始论战”。
就在电影《亡命天涯》上映前夜,时任市海淀区电影公司总经理韩茂瑞还载着8个拷贝满城转悠,以市文化局有关领导的“阻拦”。最终《亡命天涯》在全国6个城市轮放后取得2580万元人民币票房。
这个如今看起来不值一提的数字,在当时却意义非凡。“最重要的便是,当时电影业界对美国占领中国市场的担心让位于进口对萧条市场的刺激。”马相武感慨地说,“如果从今天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规模看,当时进口片电影市场的已经超额完成。”
除了刺激市场回升,进口片为中国电影带来的影响更多的还是为未来电影产业指明了方向。1995年,成龙主演的以进口片身份在春节上映的《红番区》拿到3500多万元票房,也让内地电影人了解了“贺岁片”的概念。
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进口片给中国电影带来的更是电影版图的变化。“具体表现就是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从最初的忽略到全面重视中国市场,另外还有这些电影公司给国内电影公司带来的。”
2014年7月,环球影业宣布在中国内地建立办公室,成为继迪士尼、华纳、福斯、派拉蒙、索尼后,最后一个进驻中国的好莱坞大公司,环球影业发行部总裁邓肯·克拉克甚至说:“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国际地区之一。”
然而在20年前,这些电影巨头是不可能想到有一天中成为他们业务发展重地的。华纳驻华机构前高管、中国第一位电影学博士张立慧曾回忆起20年前,她与好友、已故著名导演吴天明希望好莱坞能在中国建立后期制作中心的情景。张立慧给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写信,不过信件却像石沉大海,只有环球影业意外回复了一封,内容却是“我们不会往中国扔一分钱”。
2014年6月,《变形金刚4:绝迹》在全球上映,中国以19.7亿元人民币成为以外单个地区历史上首部突破3亿美元票房的国家。
与“好莱虎”共舞
2012年,中美双方达成协议,中国每年的进口份额从20部提高至34部,而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的票房分账比例也从13%提高到25%。再加上每年约30部被中国买断版权的批片,总的算下来,每年在中国公映的海外片已经有六七十部之多,平均每个月能有5部以上。
这一消息造成的争论,似乎和1994年《亡命天涯》上映时颇为类似,和业界将“好莱坞抢滩中国”的旧话重提,甚至还出“好莱虎”这样的新名词。
“最后的结果并没有像大家担心的那样。”马相武指出,“因为就目前来说,无论是电影制作、技术,还是放映和营销,国产电影和进口片还有很大差距,二者实力悬殊,好莱坞将一直是国产电影的老师。所以月还会长期存在下去。相反,因为进口的增多,国内电影市场会从老师那里学到先进的技术和,更好促进国产电影的发展。”
马相武的观点得到了饶曙光的支持,他指出,“2003年以前,内地电影市场盈利的60%来自好莱坞,30%来自电影,仅有10%来自内地产电影。2003~2012年,中国电影的综合收益每年以连续25%到40%的速度递增,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
在饶曙光看来,从“美国”手中学到先进经营方式的大量民营电影制片公司开始改变中国电影的版图。“现在差不多有20多家民营公司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在内外刺激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以华谊、万达、博纳为代表的六大民营公司、大量的国有公司以及制片厂。”
“不管是不是因为月的存在,中国国产电影发展迅猛也是不争的事实。”马相武说,“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或地区本土电影票房能够和好莱坞电影抗衡,中国便是其中之一,另外则是韩国和印度。”
有中国特色的好莱坞规则
其实,中国电影市场一直都受到好莱坞的关注。
大学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尹鸿的一篇调查显示,在20世纪的头50年里,美国人对中国的电影市场做过系统调查。
马相武也指出,美国商业部的对内对外贸易司从1927年1月开始定期发表有关世界电影市场的调查报告,其中第一份报告就是关于中国的。
尽管统计了当时中国电影银幕、观众的数量,介绍了美国电影进入中国的障碍,讨论了中国人的电影趣味等,不过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的道却步履维艰。
进入21世纪后,好莱坞不再局限于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做协助引进影片的基础工作,他们开始进入制作领域。如今中美合拍片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电影学院客座教授,曾先后在索尼、米高梅电影公司任职的陈焱向记者回忆道,“仅仅在2003年,好莱坞电影公司在排全球票房的时候,中国还基本上忽略不计,前20都进不去,那时候也就是11亿元人民币的概念。但是根据2013年美国电影协会报告,好莱坞影片国际市场中国排名已是第一。”
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好莱坞电影公司必须重新审视中国电影市场,并根据中国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好莱坞规则”。
“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甚至未来还会超过。好莱坞在不断碰壁之后,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全新的市场。”陈焱说,“以前对进口影片中国要于好莱坞的游戏规则。但现在无论审查还是其他,中国方面想怎么样,好莱坞都会想办法网开一面,特别为中国作一些处理,甚至为中国提供特供版,因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他们就是希望争名额,顺利过审,直到能够发行。”
《中国科学报》 (2014-11-14 第17版 文化周刊)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