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k-009
我们都会哀叹电影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但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现如今同样是电影导演拍的戏,但就是
这里面或多或少有些情感的因素,特别对于那些厅时代长大的人来说,曾经的那些港片经典,事关他们的青春,他们当然会加上些情感分,但这也不能完全抹平那种巨大的质量鸿沟。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在于这些导演创作力的衰退。这也有道理,年纪自然会带来这种可悲的变化,但这些导演整体衰退,仍然显得有些诡异。
但也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导演与内地文化的不相容,这并不是指他们不熟悉内地的,而是说港片的基本价值观,完全无法移植到内地。
这跟的地理和历史有关系,长久地远离中心,加上殖民地本身所造成的特殊政体,让他们对充满了冷感,这种冷感再加上平民本身对于殖民地上层的不信任,让人更愿意把希望和公义寄托在江湖及袍哥上。
正是这种对于体制的不信任,才让兄弟情成了老一辈电影中最为稳固最可依靠的东西,而则根本不存在,或者如空气般存在。
无论是林岭东最为大家熟知的《风云》系列,还是吴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都着这种气息。在前者中,就是,它唯一能做的,就是袖手旁观,周润发和梁家辉身在其中,就如同幼兽身在丛林之中,只能抱团取暖,才能躲过猛兽的围猎。
而在后者中,所谓的价值,远超认定的价值,其实影片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表明这种价值观,当从远处走来时,小马哥赶快让边摊快点走,这已然是对正统的不屑。
而小马对于张国荣饰演的阿杰的,也表明了血缘的兄弟情,相对于所谓黑白,有着更高的价值存在。
这也是丁晟导演的新版荒腔走板的真正原因,在老版里,阿豪(狄龙)面对的是,到底是做一个大众包括自己的血缘弟弟阿杰认可的,还是与小马站在一起,不他俩的江湖情义但要与整个世界做对的两难选择,这是真正的且深沉的决择。
说到底,在很多港片中,真正的反派是这个,以及这个的主要力量——“”,这种对于上层建筑的极端不信任是渗透在港片的毛细血管里的。它是《风云》里张耀扬所饰演的,他有的只是和;它是《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里的清廷;它是《倩女幽魂2道》中满朝被吃掉脑髓的朝廷大员。
它们不仁,底层群众只能自救,唯一能依靠的是反体制的。这也是武侠小说最终由身在的金庸中兴的原因,也是把武侠片拍得最好的原因。
所以曾经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卧底题材电影,无论是林岭东的《龙虎风云》,还是刘伟强的《无间道》,抑或是林超贤的《线人》,这些人物大体都在兄弟情与抽象的观中的挣扎。这是一种对于兄弟情过于看重后的自然反应,也只有它能与另一种价值观产生如此势均力敌的对抗。
如果说我们内地的主流价值还是大一统的集体主义的话,那的主流价值其实是江湖化的个人主义。或者说,江湖文化本身就是个人主义的。
这种整体充满社会底层意识的个人主义,在电影中所出来的,除了“江湖”,另一个就是“无厘头”。
无厘头的本质就是一种佯狂,是在习惯别人贬损后的预先贬损,也是通过过份夸大的贬损来运行的一种策略,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底层对抗精英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它和王朔的“我是我怕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这其中,周星驰是这一文化心理的最顶尖的践行者,他通过极度夸张的自虐的方式,来对抗现实的压力,也以这种方式来获得他的认同。
无论是《喜剧之王》时扇向大学生让他保持举刀姿式的巴掌,还是《少林足球》里以打苍蝇名义打在赵薇过份化妆以至于变形的脸上的巴掌,都是将悲惨的处境喜剧化的努力,这种针对的笑声,是刺向自己最深的武器,这也让它成了最强悍的心灵防护服,这让他(他们)不会再受。
就像《国产零零漆》最后那把嵌在肉铺桌上的那把杀猪刀,它是伟人题写的“民族英雄”,但主人公和他的爱人,却在桌下面颠鸾倒凤。
这种草根态度,体现在爱情片里,既有那种猎奇性地对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窥探,同时也会盛产那种穷小子与富家女的阶级融合的,但总体而言,它会有一种对于本阶层的认同。 这当然也是一种陈腐的正确,但这种意识让它有着一种属于无产者的活泼与有趣。这在《天若有情》《秋天的童话》《甜蜜蜜》《喜剧之王》中,都可以看到。
而相较而言,穷,在内地则成了一种耻辱,更要命的是,在艺术上也成了一种耻辱。这导致的问题是我们的爱情,大多成了一种富裕之后的显摆,就像忆苦思甜饭一样。我们看不到真正穷人的爱情,也看不到的爱情,只能看到更多的是成功者在完成阶层跃升之后对于往事的回味,那种凄美之中透露着一种庆幸喜悦的暗流。
简而言之,我们的爱情电影过早地中产阶级化了,却又还处在炫富的初级阶段。要拍出伍迪·艾伦、伯格曼那种入腑蚀骨的大作,看起来还遥遥无期。
整体而言,电影的内核是与当下的“我们这里”完全相的,所以吴宇森只能拍《追捕》,又一次复刻自己的风格。而徐克只能拍《智取威虎山》,以前他电影中那种对于的向往、对刻板和的上层建筑的,也就荡然了,他成了一种纯粹的特效专家,于在《龙门飞甲》之类的影片中,向观众扔飞刀。而当红导演林超贤,只能去拍《红海行动》。
而真正让电影在大中华文化圈中鹤立鸡群的,其实就是它偏安一隅的孤岛生态中所培育出的洒脱的草根,是那种得过且过的人生观,是那种笑看风云的观,是那种嘲人嘲已的处世观,是对身份近乎轻贱但又的认同,骨子里是它对和上层建筑的不相信,对正统却的文化的生。
不幸的是,这种东西似乎天然地与我们现今的不相融,而这种气韵性的东西一旦失去,电影人除了成为熟练的技工之外,也就了他们真正的能量。
比电影消失更为可悲的是,电影的消失,而它的式微,让中国文化生态里,少了重要的接地气的一极。这一极,能接续到从前的电影,它是从《神女》《十字街头》延续而来的对底层人的尊重和关怀,是对生命活力不分的赞美,是一种在中华大地上蒸腾的却被内地电影人长久忽视的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