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世纪80年代,工人电视剧 家住北辰区的铁系统退休职工崔福起老人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尤其钟爱和铁相关的收藏。前几年他逛古物市场时,一位熟悉的摊主展示给他一本上世纪80
家住北辰区的铁系统退休职工崔福起老人是一位收藏爱好者,尤其钟爱和铁相关的收藏。前几年他逛古物市场时,一位熟悉的摊主展示给他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相册,据说照片的内容全部和铁系统的职工文化生活相关。崔福起翻开相册,发现那本相册正是他当年工作汇报的一部分,于是摊主把那本相册送给了崔福起。
之后,每次面对那本相册,在感慨时光流逝之余,崔福起更是常常回忆起自己在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崔福起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铁系统职工的教育,丰富文化生活,当时的天津铁管理局在宁园成立了铁工人文化宫,负责组织该局管理范围内的铁职工的文化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崔福起调到了铁工人文化宫工作,负责宣传、摄影等,所以对当时铁系统职工的文化生活非常了解。实际上,那本相册中的一张张老照片所展示出的,正是当年天津工人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工文化生活,令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跳交谊舞。一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曾回忆说,那时距离交谊舞传入中国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人们仍然很保守,很多人刚学交谊舞时“手都不知道该放在哪儿”。
崔福起的回忆印证了这种说法。他说,那时铁系统也常组织职工跳交谊舞,其中有一段时间,每周六都要举行舞会,尤其受到年轻人欢迎。
在崔福起展示的老照片中,记者看到职工们在书法、摄影速成班、比赛、运动会、书画展、安全教育展中的活动场景,那一张张洋溢着热情的面庞,展现出了一种昂扬向上的面貌
崔福起说,在职工文化生活方面,铁系统的业余京剧团尤其值得一提。新中国成立后,铁系统的业余京剧团非常活跃,爱好者定期组织起来参加互动,在节假日时为家属演出,同时还参加各种文艺汇演。
和京剧演出相比,话剧演出的历史要短得多,但同样给崔福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话剧演出在全国极为流行,很多比较大的单位都有自己的业余话剧团。这些业余话剧团演出的大多是正规话剧团创作、国家提倡演出的剧目,其中有实力的业余话剧团也有自己原创的剧目。
崔福起记得,铁系统的业余话剧团曾演出过表现中国和前苏联关系的《曙光莫斯科》、反映部队生活的《山村桃花红》以及反映支边的《年轻的一代》等剧目。
“那时的话剧,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的话剧,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比如演《年轻的一代》时,国家正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当时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并不统一,这出话剧里包含了各种观点。我那时还很年轻,看到单位同事演的这出话剧后很受鼓舞。”崔福起说。
虽然是业余话剧团的演出,但演员尽量做到专业。崔福起说,演员不仅在演技上精益求精,而且话剧团还设计自己的演出单。他保留着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系统的业余话剧团演出《曙光莫斯科》时的演出单,据他统计,当时参加演出的人员超过60人,“这还不包括幕后人员,所以我估计当时业余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