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影片是如此得自成一格,即便讲得是万千大众并不陌生的故事和江湖奇谭,但你看得懂,却学不来。
徐浩峰的独树一帜,源自于他是一个具有诸多身份的复合体,他是小说家,编剧,历史记录者,民间武术传承人,同时也是电影学院的老师、电影导演和动作指导。
两个字一文一武,似乎把他的多重身份分得很开,但他实际上把所有身份都混在一起,写文章的时候,文风有武者的简练,拍电影的时候,故事又有一种特殊的文人质感。
一方面,武侠故事本身是文人的想象,带有很强的文人趣味,所谓“千古文人侠客梦”;另一方面,武侠电影最重要的动作场面,又需要很多专业技能,没有过硬的动作编排和电影化拍摄技巧,“武侠”是不会好看的。
在这一点上,武侠片如同歌舞片,最电影化的场面需要编舞一样的排练,武侠片也是电影中极少的,一般需要两个导演执导的电影类型。
拍武侠电影的导演,要么是极具文人气质的导演,如胡金铨、张彻,故事深邃有韵味,但到了最电影化的动作段落,或用戏曲招式,或用剪辑,或者直接交给武术指导;要么是武术指导出身的导演,如刘家良,能把武打场景拍得真实好看,但文化深度总是差点意思。在这两种电影中,动作场面都成为了搁置剧情的视觉奇观。
鲜少有导演像他一样,文武双全,并且以武学为坐标,形成了一套完整自洽的坐标系,价值观。他本人颇似武侠小说情节的经历,造就了他作品的独特气质。
电影学院毕业的徐浩峰,在26岁那年辞职回家,在家赋闲8年,阅读,写作。在类似于闭关的日子里,两位高人对他影响极大。一位是胡海牙,中国仙学养生术的继承人,另一位是李仲轩,徐浩峰的二姥爷,师承民国三位武术大师。
与前者的接触催生了《下山》,后者则使徐浩峰写出了《逝去的武林》、《一代师》,以及6篇短篇小说的合集《刀背藏身》。其中,合集中《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和《》都成为了极具徐氏风格的电影。如今,这部合集的题眼,《刀背藏身》也被改编成了电影。
一方面,他看武侠电影,能从武打场面这一极陡峭的角度,发现极热门的电影中鲜为人知的奥义,他的影评集《刀与星辰》篇篇让人拍案叫绝,有一种当代金圣叹的感觉,尤其是对于《卧虎藏龙》的解读,从周润发对章子怡眉心的一点这个不被人注意的动作,发展出剑走偏峰的一套理论。
看惯了港台武侠电影的观众,可能一开始会对徐浩峰的武侠电影感到有点不适,颇具现实感的打斗,对于武术兵刃原的阐释,相比于飞檐走壁入地的奇观化武打,显得“没那么好看”,没有翻跟头,吊威亚,鹞子翻身,也没有酷炫的特技,打斗就是朴实的挡格劈刺。
但写实简练的动作里,每一招都不是无缘无故出的,刀剑交锋中,隐藏着人物的心思,体现出人物复杂的性格。可看性放在是动作引导的剧情,而不是动作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他的电影里,动作戏份都完全不能用替身代劳,而且演员不是只比划几下设计好的招式,而是要从拳理刀起,因为在徐浩峰的电影里,动作戏份不是搁置剧情的视觉奇观,而是剧情本身。
也正因如此,不管是专业武术界、学术界还是资深影评界或是普通观众,总是能在徐式武侠电影中找到共鸣。
徐浩峰是一个特别擅长总结的电影人,在拍摄完《》之后,专门写了《坐看重围》这本书,对影片的武术动作和招式进行详解。
这次的《心思刀理》,和《坐看重围》一样,目光不仅放置在普通观众所爱好的“幕后花絮”上,而是专门讲武术动作和招式,直接展示徐浩峰的刀理,和刀理背后的禅机。
当年王家卫拍摄《一代师》、遍寻武术名家的过程,被拍摄成了《师之》,让人看完深感,那些银幕上惊人美丽的背后,是多么的不易!
《心思刀理》亦是。《刀背藏身》的故事是关于1933年在喜峰口大战中,中队用长城大刀血战日寇的故事,因此纪录片中详尽地展示了形意刀等专业武打知识和武术原理。专业性之强,以至于影片在巴塞罗那电影学院放映的时候,甚至引来了当地咏春教练来旁听。
“徐浩峰导演是一个特别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他会给你非常具体的表演要求,每个细节、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可能细致到了一个嘴角的上扬。在导演的戏里头,你就单纯地享受去做一个演员就好了。”
徐浩峰导戏的时候,通常会把自己苦思的动作,先演示给副武术指导,再传递给演员。这种亲自示范,对刀法原理的认知,不再是单独的动作,更是一种思维的延伸。
著名武打演员陈观泰,早在邵氏电影时代,便是张彻最爱使用的明星之一,《刀背藏身》则是他继《》之后第二次和徐浩峰合作。在他的眼中,徐浩峰注重武术内涵和人性提炼的创作特点,和以往的电影大有不同。
我们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在拍摄演练中,作为一个有武术功底的资深演员,陈观泰时常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当效果更好时,徐浩峰都能及时给予采纳。
演员许晴到了片场,发现没有替身,一开始完全慌了,但一场场戏拍下来,她明白了导演的意思,甚至展示出了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体能--在一场连续拍摄六个小时的戏份中,她连续和十一个人对打,最后了下来。
张傲月、春夏等演员则跟民间武术家一起从站桩学起,一步一步学武术的招式,再到刀法和最终的原理。
除了形意刀,影片里还有双手剑、居合道、格斗、掌等,林林总总如教科书般,一招一式均有正统出处。
《箭士柳白猿》说的是长枪的使用要结合拳力;《倭寇的踪迹》展示了骑兵式的「刺」和「撩」;《》中则让咏春拳与长棍短刀等兵器结合在一起,实现隔船和近身打斗。
而《刀背藏身》讲得是中方33年长城抗战的大刀术,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刀术的精华是四个字:“力上刀尖”。
“剑和枪是进攻性武器,身体和兵器对成一条线,便于冲刺发力。而刀是防御性武器,敌人兵器袭来,身体要从刀后闪开。”
徐浩峰不同于洪金宝、袁和平等前辈之处,也在于藏。如春夏对他的评价:导演本人就很像《刀背藏身》这种性格,他非常的内敛,非常的韬光养晦。
也正是于这种“藏”中,演员们体“角色”(刀背)和“”(身)的关系,耿乐说的好:“武侠就是中国人的童话,在我们面对痛苦和人生面前,有这么一个童话可以藏身的话,真得是一个很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