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电影人物
  • 震撼的英雄颂歌 ——电影《李学生》观后感
  •   全国正在热播的电影《李学生》,艺术再现了一位的英雄形象:由宋禹扮演的李学生活像当年一样朴实厚道,拾金不昧,舍己救人,张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敬仰。

      万济江的文学剧本《李学生》开机时,社会上很快有了说法:再次把李学生十几年前的事迹搬上银幕,如今人们还喜欢看吗?说实话,这种担心开始我也是有的。谁知,我在观片过程中不住自己的感情,被剧中主人公李学生的所作所为得热泪盈眶,同时也看到前后排的观众都很,多次哽咽流泪。整个场内,没有的,也没有提前离场的,直到最后字幕出完,人们才站起来热烈鼓掌。所以,我的担心变成了兴奋,是因为编剧在艺术表现上的刻意追求和大胆探索,使影片的社会效果超越出艺术的范畴而产生巨大的教育作用。可以说,这是编剧的时代感、责任感和党性的体现。

      纵观整个剧情,看不到什么重大事件,也没有什么激烈的戏剧冲突,更没有人为地制造什么戏剧悬念,展现给观众的只是一幅幅朴实无华、真切可信的生活画面和活动在其中的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物。为什么影片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就在于它的“真实”,在于它“真实的力量”。比如影片一开始,真实地再现典型中的一幕:李学生的邻居办喜事,他是不想去,因为给病故的妻子看病借了不少村民的钱。后来,他还是硬着头皮去了,一个年轻人迎面就讨债,搞得他很狼狈……出现这个场面,使观众想到贫困,把李学生作为一个来同情来敬仰。如果把他写成寡情的所谓“英雄”,他在观众的心目中不是榜样而是偶像,英雄倒是英雄了,可惜就是没有血肉,成了可敬不可学的超人。又如李学生去夜市吃饭捡到一个装有两万元的包,找了两天的失主却是他认识的张兰。她知道李学生家中欠债,问他“为何不拿去还债”,他说“不是我挣的钱”。面对这场戏,我看到观众和自己一样流泪,同时觉得眼前出现一个大写的“人”字,感到中华民族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仅举两例足以说明:真实是一部故事片的艺术生命。不真实不可信,艺术上就缺乏感染力,观众就不爱看。

      大凡引起社会震动的作品都离不开情。电影《李学生》的魅力,就在于大笔写情,以情感人。在这方面,编剧通过“以乐景写悲”的手法,极大地扩大了那种能够产生催人泪下,震撼力量的艺术元素。不妨从李学生走出温州火车站看起:他看见小偷拿张兰的包就找小偷讨要,反被群偷他是“小偷”,在张兰头脑里留下“坏印象”。后来,李学生在夜市上捡到张兰丢下的包,误会冰释,但他又成了“小偷”,却“偷”走了张兰的心。有个工厂失火时,李学生从熊熊烈火中抢救出两个煤气罐后,闻讯而来的张兰上前亲昵地抱着他……这个镜头是带有诗意的。然而,张兰到后来却承担失去心爱人的巨大痛苦。那是厂里完成订单任务后包饺子,馅不够了,李学生去买,张兰要他“快黄菊内幕去快回”。张兰万万没想到,李学生过铁时,看到飞速驶来的火车,二活没说,就奋不顾身上前抢救正在铁轨上玩耍的两名儿童,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震撼的举动,把那种使人身上感到发麻的力量,把那种近乎极致的悲壮之美推向了!看到这一幕,观众在心里掀起极大的感情波澜,都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由此看来,情是作品与观众交流、使之产生共鸣的纽带。只有鲜明的人物和强烈的情感织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生活画卷,才能使观众在影院坐得住,得到享受,受到感染,而且产生了余味无穷、难以忘怀的效果。

      举旗帜,展形象。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学习电影《李学生》,创作出更多《李学生》式的故事,鼓舞大家为新时代贡献力量!(李清海)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 关键词:英雄电影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