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在戛纳电影节获的影片共有几百部。应该说,这些影片都应算作电影史上的经典。可郑实还是做了精益求精的工作,在这几百部经典中萃取出40余部在她看来“体现出了戛纳的最高水平”的经典影片。郑实遴选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影片的生命力——大概是她最为看重的方面。
看一看这40余部影片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影片:另类的《赤裸》、疯狂的《呼喊与细语》、荒诞的《》、被的《维莉迪亚纳》、遭争议的《甜蜜的生活》、受嘲笑的《奇遇》……这些影片都充满个性,千奇百怪,模式化。而这,正体现了生命的参差、斑斓、、倔强的姿态。在郑实看来,或许只有在这种极致化的语态中,电影的艺术探索才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对于这些充满生命元气的电影,郑实进行了多角度的品评:主题的角度、人物的角度、技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但无论何种角度都服务于影片生命意识、生命情怀的发现。郑实以生命的目光来打量电影:她发现了《安纳托利亚往事》对生命价值的、质疑和恭顺;她把《和一日》吸引观众的理由归结为:表达了人在面对“最后一天”时的生命态度;她认为《征服者佩尔》特别感人深沉的力量在于导演寄予人物以爱和同情;她将《》的成功归因于“塔尔科夫斯基令人惊异的诚挚、包容和”;她从情爱、、命运的交织入手解读《一千零一夜》;她感受到了《木屐树》舒缓节奏下的生命本真;面对《呼喊与细语》,她发出了“爱能穿越死亡吗?”的询问;她穿透了《》的荒诞,洞悉到“人”的存在;她以“生命的”总结《四百下》的精髓“正是那些无处喷发,又必须遏制的与感伤”……在这40余部影评的字里行间,总会不时闪现出“生命”以及涉及生命元问题的语汇。它们就像一颗颗发光的宝石,了迷蒙斑驳的光影世界,引导人们通向生命的“窄门”。
郑实之所以能用生命的眼光观照电影,一方面源于她对电影本质的理解(如“电影的核心是人”、“电影的核心不在于手法,而是情怀”),另一方面乃在于她对生命本身的深刻体认。这些体认,常常借助电影中的人物、陈好刘海峰结婚照情节、技术等媒介触发出来。它们因电影而衍生,但意义的边界已经溢出了电影,延伸至现实的生命场。与其说它们是郑实的电影观感,不如说是郑实自己的生命独白。品评《远方》时,对导演锡兰将一段情爱关系的细节省略,郑实进行了现实层面的揣度:“也许就像所有情一样,总有什么东西在人与人之间,即便是最亲近的关系也无法跨越吧。”谈到《卡比莉亚之夜》中朱丽叶微不足道的角色扮演,郑实有感而发:“但是并不意味着放弃的可能”。这些掷地有声的生命话语,不仅是讲给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的,更是讲给那些在生活中颠踬踟躇的生命。在这个意义上说,郑实的影评超越了实用工具意义,获得了更为普适、更久的生命。但这无疑要感谢电影!是电影制造了生命言说的契机,是影评将电影中的生命与现实世界的生命连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