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好电影公益展映季”的15部优秀电影目录中,山西本土制造的影片占了4部:《村官段爱平》《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夜袭》《情归陶然亭》。此次的集中上映,让一些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主旋律”得以重新露脸,让一些原本就口碑良好的影片再放异彩。“段爱平”和“韩妈妈”是在影迷中反响较好的两部片子。
2月5日中午,记者联系到电影《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的导演董玲,她讲述了这部“好电影”拍摄的来龙去脉。
主旋律电影谁来拍?
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山西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电影《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当时请到了曾成功拍摄电影《杨善洲》的天山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董玲。“当时,大名鼎鼎的李水合(原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现为九州中原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经理)找到了我。”董玲导演告诉记者,李水合通过电影局(国家电影局)的领导找到自己,希望可以拍摄“韩妈妈”这部戏。“但我当时跟珠江影业谈好了一部戏,已经签协议了,我说这怎么办啊?当时电影局领导说,先推掉吧,来拍这部戏!后来我就答应了,拍摄前,我没有谈任何片酬,跟这部公益性质的电影一样,我这次的工作也是带点公益性的。”
2013年初,天还很冷的时候,董导到商量“韩妈妈”的剧本,“当时大家对剧本不太满意,李水合找我重新弄剧本,他就在一直盯着,一刻不放松。等剧本终于通过以后,我直接就被拉到山西拍戏了,中间没有休息。”同年4月底,拍摄了一个多月的电影《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杀青,影片全部在山西取景,转场比较多,按董导的话说,“哪里支持,我们就到哪里拍。”
如今回忆起来,董导觉得最辛苦的不是拍戏,反而是剧本的创作时期。“一个好本子不是自己使劲儿就能出来的,有人物原型的这种影片,剧本的创作非常不容易。”
主旋律电影怎么拍
因为影片主人公有原型,所以身为导演的董玲也力图还原真实的场景。当年“韩妈妈”所在的早期农场的搭建,成为一个浩大工程。“剧组当时在山西吉县选了一个小山,推土机把山推平,在再搭建一个农场。影片里看到的农场的树、植物都是后期搭建的。”
因为农场的“山”是虚土,汽车开不上去,所以每天剧组主创们都要在大清早爬山。“步行上山时,厚厚的土都没过了小腿,然后一整天都在山上,等晚上再下山。”虽然每天“淹没”在土堆里拍戏,但董导却觉得这样的经历很难忘,最关键的是,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爱这部戏了。2014年,央视紧随剧组之后拍摄了一个“韩妈妈”的纪录片,董导在电视里看到之前在电影里出现过的原型人物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结婚时,感慨万千。
“《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放映后,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说好看。我自己也很喜欢这部戏,但电影里的‘韩妈妈’其实还没有达到我最想要的那个角色。”
“好电影”还有很多遗憾
董导想要的是怎样一个“韩妈妈”呢?
导演告诉记者,“韩妈妈”的原型韩雅琴,是山西安置工作中的典型人物,30年里先后收留养育了580多名刑释人员,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韩雅琴的感人故事。董导说,她跟原型韩雅琴见面交流过,“当时我们正在谈话,正巧从门外进来一个叫‘滚刀肉’的人,这个人出门后,‘韩妈妈’就说,别看他人五人六的,转脸就不知道干出什么事来!一般人在外人面前、尤其是正准备以自己为原型拍片的情况下都会装腔作势,但‘韩妈妈’不会,她当着我们面该骂就骂、该说就说,是一个带点的女人。”
剧组最后选定了有“天下第一嫂”美誉的王馥荔主演“韩妈妈”,“王馥荔的演技也相当好,但就角色本身而言,有些遗憾,缺少了一种霸气。”董导说。
电影《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虽然让董玲导演收获不少好评,但她告诉记者,其实影片也留下了很多遗憾。有一场她很想拍、但最终没能呈现在影片里的戏至今记忆深刻。韩妈妈’的第一桶金是带着收养的刑释人员去铺地。当时,她带着孩子们去干活,用废弃的砖免费给一个单位铺地。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很苦,‘韩妈妈’甚至到酒店讨来剩饭大家一起吃,饭菜里还有客人丢掉的牙签……但这一段最终没有出现在电影里。最后,铺地的单位很,给了他们6万元作为答谢。‘韩妈妈’总能给孩子们找到活儿干,哪怕弄个小餐车去街上叫卖。”
董导遗憾地说,因为电影100分钟的,很多感人的故事都没能拍进来。在她看来,电影中的“韩妈妈”跟现实中的原型还有距离,真正的“韩妈妈”很像美国科恩兄弟执导的《师奶杀手》里面的角色,有点“”味道的外表、内心温暖的女人。
主旋律队伍不够强
这次借着“好电影公益展映”的东风,《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再次被人关注,但一个现实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展映活动,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很可能上不了院线。有人说,是因为主旋律电影“不好看”。对此董玲导演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主旋律影片不好看,而是这个创作队伍不够好。”
董导认为,作为一种类型片,主旋律影片不能没有。“一提到主旋律就不好看,是因为我们拍得不好、创作不够。电影《美国狙击手》等很多也是主旋律,很好看啊。其实细细观察,我们每年的主旋律水平都有不同,等提高到一定水平,肯定会有上座率的。”2011年董导拍摄的电影《杨善洲》就实打实拿到了1.4亿元票房,是主旋律的成功典范。
记者了解到,虽然市场上有很多主旋律电影,但像《建国大业》《集结号》那样的大制作、名导、明星参与的主旋律电影还是很少。
通过这次电影公益展映,我们在好电影的片单中惊喜地看到了一些本土制造。这些本土制造集中在历史题材和当代模范之中,这也成为主旋律电影选材的两大途径。比如,在此次展映片单中,既有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描述中国早期创始人高君宇的《情归陶然亭》;作为建军80周年献礼影片、反映抗战史上我军创造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经典战役—阳明堡战役的《夜袭》;还有紧贴时代脉搏,反映当代模范人物的电影,如《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和本报制作的《村官段爱平》等影片。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李霈霈
市场现状
“好电影”为啥看不到?
本土制造如何“流通”
“好电影公益展映季”的15部国产优秀影片中,山西本土制造的影片占了5部,而这些电影都产自山西电影制片厂。“近十几年来,由我们厂主导拍摄和合作拍摄的影片数量超过200部,每年平均都有十几部的产量。”山西电影制片厂办公室主任黄茂告诉记者,虽然产量不低,但作品完成后由于不能进入主流商业院线,主旋律电影的发行工作面临尴尬和困惑。
据黄茂主任介绍,电影厂主要拍摄主旋律影片,包含历史题材、儿童题材和农村题材。“可以说,影片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是靠,社会民营企业也有,但是很少。片子完成后,不会进入城市的主流商业院线,大多是在二级市场或农村发行。近几年,我们的很多电影都是跟央视电影频道合作完成,所以很多作品也会通过电影频道播放。”
山西本土制造的很多作品在金鸡百花、华表、五个一工程等很多项上都有斩获。但在观众眼里,很多作品都是“只闻其声难见其片”,针对主旋律影片发行面临的尴尬,本土电影厂也很着急。“片子拍出来,通过什么渠道能让观众看见,是个问题。主旋律影片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放映环节。”黄茂主任说,影片在生产和创作阶段通常都有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是完成之后的流通市场目前不太畅通。“也花力气举办首映活动,组织集体观影,但对电影本身还是有限的,仅靠我们的二三线发行渠道也不行,相关部门最好能下大力气研究、出台一些具体措施,来推动主旋律电影的发行,让更多观众能看到这些作品。”黄茂主任着。
继 《村官段爱平》《韩妈妈和她的儿女们》之后,山西电影制片厂在2015年就已经有两部电影蓄势待发。山西电影制片厂黄建民告诉记者,“一部是反映农村土地流转的电影 《草民》,现在已经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国家电影局对该片非常重视,前期专家看片也给出了好评,我们打算推荐《草民》参加华表的评选。还有一部是反映乡镇干部题材的电影 《马镇长的风牛韵事》(暂定名)。”
作者:暂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