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电影人物
  • 影评人:很多香港导演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
  •   在魏君子位于东四十条附近的个人工作室里,有一排书架上陈列着五百张左右的香港电影光碟,拍照时他特意抽出《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这是当初一部对他影响最大的香港电影。书架上还摆有魏君子最近出版的新书《香港电影史记》,该书以“史记体”的形式,囊括12个企业本纪,65个公司世家,近200位导演、影星和幕后列传,重绘香港电影的百年历史版图,足见魏君子的勃勃雄心。

      从如痴如迷的港片发烧友,到如今业内外闻名的香港电影研究专家,魏君子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而当年与他在网络论坛上结识的一批朋友,也有着与其相似的经历,他们心中不断燃烧着的港片梦,形成了一代独特的港片影迷群体,并由此改变了各自的人生轨迹。也许,他们是最后一代港片发烧友。

      熟悉香港电影论坛的或许见过这些网络ID:魏君子、苹果猪、云飞扬、迈克阿郎、木雕禅师、李祥瑞、冷笑对刀锋、要命的小邪、黯然销魂、红警苏红不懂爱、天台杀手、千里不留行、秋血东晴、风眠夜语、深夜千帐灯……这些昵称大多带有浓烈的香港武侠动作片的味道,他们基本上是在1976年至1984年出生,来自全国小城市或乡镇,如今大多从事电影相关职业。

      这一批人迷上港片最早跟厅分不开。上世纪十年代,厅在内地城镇遍地开花,绝大部分放的是港片。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主攻香港电影研究,他介绍,当时港片不能在内地影院上映,主要通过带进入内地,这群影迷在少年时代正好赶上了厅的活跃时期,孕育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时也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港片风靡、东南亚市场,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堪与好莱坞抗衡,黄飞鸿系列、《英雄本色》、《故事》等港片影响巨大,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魏君子在长大,上初二时全家搬到城里,真正接触到厅。他在厅看到了《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接着就是《倩女幽魂》三部曲,还有《纵横四海》、《英雄本色》等港片,从此迷上了香港电影。“一个小镇的少年,趣味从此就奠定了,到现在基本还是这样。”魏君子忆起昔日情景依旧激动。他被赞誉“从字幕中发现了香港电影的秘密”,其实也始于厅的观影收获。“我在厅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比较‘脸盲’,张学友和成龙分不清,好多人都分不清。但我比较厉害的是看字幕,比如导演是徐克的话,那一定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导演是王晶的话就比较娱乐。又比如,为什么出品人永远是邹文怀、潘迪生?”他说,自己看片时准备了笔记本,有意识地记下片头和字幕,每次看完都会记下来。

      和魏君子一样,有一批从厅长大的港片影迷,他们最初分布在全国各地,后来被网络论坛聚集到一起。魏君子充当了关键的角色。大专毕业后,他在老家县城电视局做主持,但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同事没人跟他谈论香港电影。2001年他发现了网络并开始混论坛。“我看到论坛里有一些关于电影的知识和评论,就开始写香港电影,没两三个月就打出了名堂。那时候大家都比较纯粹,在论坛上发文章不是为了稿费。”

      不久,魏君子转战网易,联合两三个朋友开辟“香港制造”论坛,吸引了各地的影迷。刚毕业的港片迷苹果猪,当时在广东惠州开玩具店,生意也不好,工作很迷茫,觉得很孤独。于是就上网寻找寄托,发现一个论坛在讨论香港电影,感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段时期他拼命地看香港电影,大概看了一千多部。

      同样刚毕业的云飞扬,在山东日照教初中数学,三年内通过VCD疯狂“啃”下了约2500部电影,其中大部分都是港片。“我在教书,每天都要看两三部影片,几乎把能看到的都看过了,但学校里根本没人跟我交流。2002年终于在网上找到可以聊天的朋友了,认识了魏君子、周黎明、顾小白等人。”云飞扬说,感觉像相互接上了暗号。

      在网络论坛的黄金时期,网易有三个电影分论坛:“周黎明留言板”讨论好莱坞电影,“顾小白留言板”基本讨论欧洲文艺电影,“香港制造”主要讨论香港电影。2002年至2004年,“香港制造”非常活跃,成为人气最高的华语电影论坛,论坛上活跃的全是港片影迷,的都有。“我们这个更草根、更市井。因为香港电影就是小镇青年的趣味,听的就是许冠杰、张国荣、谭咏麟、梅艳芳,香港电影整的就是拳头。”魏君子如是说。

      当时云飞扬从到可上网的县城往返有一百里地,每周都要骑自行车进城一次,在网吧停留两三个小时,然后再骑车回去。“在论坛上活跃的人,大家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差不多,都是来自小城市或城乡结合部,学历也不是特别高,极少有学电影专业出身的,各行各业的都有,全是凭借热情,非常单纯。”云飞扬说,自己的教育工作背景跟电影没关系,但论坛上的文章给他很大启蒙,“原来电影评论可以这么写”。

      这段时期也是魏君子写香港电影的爆发期,“香港电影活字典”、“搜索引擎”等名号也由此获得。“在开始搞论坛之前我就积累了很多,香港电影幕后的很多事情我都了解,当我在论坛上写的时候,就借助之前积累的东西,那是我自己梳理出来的,在上是看不到的。”他透露,自己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翻资料,独家资料基本都来自于看字幕,还有一部分信息来自论坛帖子。

      “香港制造”像一个维塔斯发律师函江湖,里面也分帮派,吵架也是家常便饭。“张国荣去世之后有人说他不好,我们就会吵架。《暗花》是游达志导演、杜琪峰监制,有人认为这是杜琪峰拍的,有人认为这就是游达志拍的,于是不同意见的人就开始吵架。”魏君子举例,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讨论,但都是有道理的,最后也不一定要谁服谁,反而刺激大家产生一些新见解。

      云飞扬动情地说,大家会重新看一些经典港片,讨论某个演员、某个流派、甚至某部电影中的武打场面。“其实这段时期香港电影已经走下坡,大家讨论的还是上世纪十年代的香港经典电影,主要是嘉禾、德宝、新艺城等公司的片子。”他说,2002年香港电影出现了一部《无间道》,明星阵容空前强大,口碑也非常好,大家都在讨论该片能否港片,但时隔多年后回望,发现它依然没能扭转香港电影的颓势。

      2003年4月,张国荣消息传来,论坛上一片哀悼之声。张国荣、罗文、柯受良、黄霑、梅艳芳相继离世,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集体凋零,影迷为港片前途哀婉。其时,徐克、林岭东、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人已集体去好莱坞谋出,港片人才大量外流。“这时香港电影已经没落,内地电影刚好兴起,大家逐渐把注意力转移了。”云飞扬说,后来论坛上的港片线 至少有五六十位踏入电影圈

      论坛还慢慢变得不再纯粹,2005年开始有人在论坛里发广告、软文、谍报之类的帖子。魏君子、苹果猪、冷笑对刀锋、要命的小邪四大版主愤而集体辞职,“香港制造”就此也衰落。用苹果猪的话说,这群人后青春期的荷尔蒙挥洒完了,混论坛的日子也就结束了。这批影迷的文章曾在论坛上崭露头角,以论坛为跳板,他们相继集聚,开始进入电影圈。

      云飞扬不顾老家亲友的反对,辞掉了数学老师的工作。2004年,他带着一箱装有几百张盗版光盘的唯一家当,要到找工作,但在山东境内就被警方扣住了。“这种事情不敢跟家人说,我就打电话给朋友宋子文、苹果猪,他们凑了三千块钱,把我解救出来了。”云飞扬说,其实当时大家还没见过面,但就有这种信任关系。刚来,他在苹果猪那儿住了一个月,后又投住宋子文的蜗居。如今,云飞扬已是圈内知名的职业影评人。

      “香港电影里讲江湖兄弟情、哥们义气,当时我们也相互理解,结成了深厚的感情。”苹果猪说,在魏君子的推荐下,自己从广东进京闯荡,最开始也是挤住在网友迈克阿郎的蜗居。起初在圈写电影报道、影评,如今担任博纳影业营销创意总监。博纳影业是两地合拍片的先行者,很多香港电影人也成为苹果猪的合作同事,电影从他的爱好变成了他的职业。

      虽然在论坛上神交很久,其实很多人2003年才第一次碰面。“我们在,吃完饭是夜里十二点,然后我们一边在大街上走一边聊。因为那是第一次见面,我们走到凌晨六点多,走到王府井大街,然后吃早餐,然后告别,登上各自的火车。”魏君子动情地说,这种友情比生活中的同学、朋友结成的友情更牢固,因为彼此志同道合。之后,魏君子也辞去播音员的工作,在家做了两年撰稿人,然后于2005年只身赴京,开始人和影评人的生涯,香港电影也成了他的看家本领。

      由于好莱坞的冲击,香港电影丢掉了海外和本土市场,在新世纪初渐入。就在魏君子这批人聚首的那段时期,香港电影人也纷纷北上内地拍合拍片,两拨人得以在相遇。“我能进入去跟香港电影人聊,他们为什么会看重我,是因为我知道那些幕后的事情。香港电影人希望能够接受我的访问,因为他们知道我熟悉香港电影,也希望我能推广香港电影。”魏君子说。出版《江湖外史之港片残卷》和《香港电影演义》之后,其“香港电影活字典”的美名迅速在圈内传开,吴宇森、徐克、尔冬升、杜琪峰等人,也把他视为内地和香港电影交流的一座桥梁。

      从“香港制造”走出来的发烧友起码有五六十位,现在的电影圈、营销圈、创作圈,基本上三分之一的阵容来自于那个论坛。赵卫防是内地研究香港电影的学院派代表,说起以魏君子为代表这一拨港片影迷,满口赞赏道,“他们已经远远超过发烧友的水平,甚至比专家还要专业。他们第一时间看片,看的片子比专家还多。他们跟香港导演、演员也很熟,对推动两地电影交流起到很大的作用。”赵卫防定期都要上网看一下魏君子、阿木等人的文章,直言给自己的研究带来很大帮助。

      近年来,香港导演集体来内地拍片,未能再现昔日经典,烂片却层出不穷,如刘伟强、刘镇伟、王晶的合拍片,差不多成为烂片的代名词,“炒剩饭”的做法诟病。“我这几年嘴上都说自己不爱香港电影,我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吃过香港电影最好的东西,现在给我炒冷饭,当然吃不下去。”魏君子无奈地说。

      在他看来,合拍片的质量下降,在于很多香港导演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他们成名很久了,冲劲儿就小了,大多躺在功劳簿上,跟心态有关系。”魏君子解释,很多香港导演拍内地题材,受内地投资商的左右,会产生创作上的不自信,总担心观众会不喜欢。一部戏兼顾太多,要照顾到导演、老板的要求,还要照顾观众的要求,战战兢兢,就会越拍越沉。以前的香港电影虽然拍得糙,但常有活力、有生命力,拍得神采飞扬,现在没有这种精气神了。他觉得香港导演就要拍自身擅长的类型片,如徐克就该拍武侠片。现在,魏君子利用资源优势开起工作室,跟吴宇森、陈可辛、徐克、江志强等香港电影人合作,参与电影策划创意工作。

      事实上,如今香港电影每年仅产五十多部,且主要是合拍片。纯正的本土港片一年只有十余部,都是低成本小片,基本上无人关注。“香港电影合拍片并非纯港味,为适应内地市场有点不伦不类。”赵卫防认为,香港电影不可能重现黄金时代,也没有自己的市场,华语电影中心已经转移到内地。随着香港本土电影的衰落,港片不再有昔日的吸引力,影迷也不复有昔日盛况。魏君子这一代人或许是港片从鼎盛衰微的最后一代发烧友。

      “关注香港电影的群体很多,每年报考的研究生也很多,但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魏君子这样香港电影。”赵卫防坦言。魏君子近两年到高校交流,了解到现在也有喜欢和研究港片的大学生,但都是个别爱好者,已经不能称为一代人了。而“香港制造”论坛的影迷已过而立之年,各自有着家庭事业。每年他们也还,有人忍不住会哭,怀念过去的岁月。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现在还能怀抱一个电影梦。虽然很辛苦,但毕竟有梦想。”苹果猪感叹,很多同龄多没有梦想,只剩下了物质追求,有时自己问一些老同学还有没有梦想,他们会一时语塞。“我们这批人都是小地方出来的,靠自己打拼,虽然如今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人生经历也可以给今天的年轻人一些。”

      世纪之交时期的青年文化,往往有着孤独、迷惘的独特表征,有着压抑和喷薄的。以魏君子为代表的这一代香港影迷,恰好处于两个世纪相交的时期兴起,十年之后又各自风流云散,正是青年亚文化一类。这些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感受到上一代理想主义的尾巴,身上多少都有些理想主义情结,但时代并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理想,上一代人的早已破灭,只能靠着每个人自己去追梦。在迷惘、彷徨的过程中,他们从香港电影里找到了共鸣。

      从这些年轻人当初所处的来看,他们生活大多不如意,刚步入社会,有着严重的不适应。如果没有网络论坛,他们只能孤独地继续各自的生活,继续待在那些封闭的小里。然而时代关闭了一扇门,又打开了另一扇门,一种新的网络技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得彼此声气相通。香港电影也恰好充当了后青春期的情感载体,他们无师自通地从中找到了食粮,一个可以慰藉青春热血的虚拟家园。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香港电影的幸运。

      今天很难再产生这样一代香港电影迷,时代大变了。网络论坛已逐渐被博客、微博、微信替代,鼎盛时期已过去。昔日那种相对单纯的网络消失了,君不见到处网络水军出没,已经很难形成深入讨论电影的氛围。当初中国电影正处于空前低谷时期,商业资本对其根本不感兴趣,但也恰恰形成一个不那么功利的空间。如今,内地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商业化,网络论坛、微博上大量电影的软文、枪文、广告,这样的网络空间又怎能培养出纯粹的影迷群体?

      不得不说的是,这代港片影迷当初能享受的文化娱乐资源很有限,除了港片唾手可得,其他大众文化资源如好莱坞电影、美剧等并不多,但也恰恰促使他们集体爱上香港电影。如今,好莱坞一大堆,电子游戏更是类型丰富,文化娱乐已经多元化,谁还非要看华语片来寻找情感寄托呢?香港电影也昔日的迷人魅力,今天的华语电影尚并没有产出多少可媲美当年香港经典电影的影片,无法让年轻人沉浸其中,更无法形成一种青年影迷文化。

      不过,正如魏君子等人所言,他们这一代影迷又是幸运的,恰好又赶上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时期,加入电影行业发挥自己的才能。二十年变幻,沧海桑田。如今,这一代港片影迷也进入怀旧的年龄。“香港制造”曾经有一首版歌:“找不到理想,找一个坏榜样;找不到前方,找一个好梦乡;找不到天堂,找一个乌托邦;让我们制造,心中影像;让我们再造,这个香港……”这首歌今天看来依旧让人感受到年轻人特有的那股迷茫、纯真、与忧伤,也透露出世纪初一个青年影迷群体的典型情绪。(本报记者 周南焱 实习生 夏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