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电影人物
  • 大先生看过的电影
  •   鲁迅爱看电影。这一点不少人都提到过。比如,电影评论家锺惦棐在一九八一年的一篇文章中说:“鲁迅晚年很喜欢看电影,多

      半也是为了休息。如果走进电影院,亦如他坐在书桌前一样,没有些儿閒适可言,那麼电影对他也就失去一样了。”在《论鲁迅的电影观》中,他又说:“但对电影,他却是另外一种心情:休息,认认真真的休息。座位要最好的(楼座第一排),从容而去僱上汽车,无分远近”。上海时期的鲁迅密集地看电影,几乎成了一个影迷。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他在写给学生廖立峨的信裏说:“我到上海已十多天,因为熟人太多,一直静不下,几乎日日喝酒,看电影。”

      那麼,鲁迅到底看过了多少电影,又分别是哪些呢?新近出版的《鲁迅与电影:鲁迅观影资料简编(1927.10.7-1936.10.10)》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疑团。\胡一峰

      《鲁迅与电影》是“鲁迅在上海资料丛书”之一。作为一本资料性的著作,本书的主体部分以鲁迅日记为依据,对鲁迅一九二七至一九三六年间日记中提到的“观影”逐一作了考证,所用史料主要是《申报》。从书的内容来看,除了小部分未能查实外,鲁迅在上海十年间看的绝大部分电影都可以查考。从剧目上看,鲁迅在上海一共看了一百四十四部不同的电影,绝大多数只看了一遍,也有一些影片被“二刷”甚至“三刷”。

      有意思的是,鲁迅所看电影的类型极为广泛,剧情、冒险、喜剧、动作、犯罪、战争、爱情、恐怖、科幻、传记等。其中,最受他青睐的是一种当时被称为“兽片”的电影。这种电影是荷里活类型片之一,一般以野生动物为主题,穿插了探险、丛林以及自然风光等元素,给人以新奇之感,代表作如《人猿泰山》(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一月十五日,《人猿泰山》在上海放映,鲁迅“夜邀三弟、蕴如及广平往上海大戏院观电影”,看的就是这一部。《申报》当日广告称“一切兽片之权威!透视二十世纪的真美与真善。”此前,《申报》还刊发过一篇影评,说该片“凡搏狮御像之惊险,抗虎拒猡之奇观,均屡见所未见。”一九三四年一月七日,鲁迅的日记中记载前往上海大戏院观电影《Ubangi》。这也是该年上映的一部“兽片”,中文名为《兽国奇观》,《申报》称之为“探险家的一生历险记,兽片中的一支生力军。”同年二月二十二日,鲁迅一家到虹口大戏院看《菲洲国》,这部影片讲述的也是丛林探险故事,影片广告语说:“价值连城誉满全球空前人兽巨片。实地拍摄,并未删减。”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那麼,鲁迅为什麼喜欢看此类影片呢?本书编者之一丁佳园在《略谈鲁迅在上海所看电影类型》一文中,引述了许广平的回忆:鲁迅“选择片子并不苛刻,是多少带着实地参观的情绪去的,譬如北极爱斯基摩的实地生活映演,非洲内地情形的片子等等,是当做看风土记的心情去的,因自己总不见得会到那些地方去。”许还说,“战争片子或航海、航空演习片,也喜欢去看,原因觉得自己未必亲自参战,或难得机会去看实际的飞机、兵舰之类罢。”

      如前文所引锺惦棐所言,鲁迅看电影主要是为放鬆神经。“兽片”惊险刺激,充满视觉奇观,正是放鬆心情的上佳之选。当然,本书还引用了乐融在《电影──鲁迅洞察社会的另一窗口》中的观点:“这些影片中的动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却又比人更纯粹、更直接、更团结、更友爱、更有力量,当然也更具备。”而这种“”正是鲁迅认为中国人所缺失和应借鉴的。这就对鲁迅的电影观作了更“深刻”的解释。

      不过,从史料的角度而言,微言式的判断可能很难坐实。鲁迅本人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这样谈到自己的观影意图:“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麼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於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多次和鲁迅一起去看电影的王蕴如也说,鲁迅喜欢看纪录片,看各地的风土人情。因为他认为这些地方不可能去遊览,但可以借助电影了解。这都和许广平质樸的说法相脗合。而在历史问题上,越是质樸的东西往往越有解释力。

      以我想来,鲁迅虽为大文豪,但早年学医,身上始终有“工科男”的影子,探究自然社会的奥秘,对他来说,可能是渗入潜意识的一种审美偏好。中国古人有“卧遊”之说,指在室内观看山水画或遊记代替遊历,到了鲁迅的时代,电影已经诞生,银幕当然比文字的遊记或山水画更加直观生动,那麼,鲁迅把“卧遊”发展为“影遊”,也就很自然了。

      对於电影,鲁迅似乎着“观而不评”的态度。虽然他看的电影不算少,但留下评论极少,据本书另一位著作者李浩在《鲁迅观影谈》中统计,鲁迅直接点评过的影片不超过十部。其中多数获得了差评。

      比如一九三一年七月三十日,在奥迪安馆看滑稽片《》,留下了“殊不佳”的评论。同年十一月十三日,鲁迅到国民大戏院看了《银谷飞仙》,评为“不佳”,“即退出”,又到虹口大戏院看《天堂》,“亦不佳”。根据本书的考证,鲁迅可能记错了这两部电影的放映地点,但观影体验不好应是真的。一九三五年四月三十日,看《荒岛历险记》,评为“甚拙”。一九三六年十月六日看《未界》,也给了“殊不佳也”的评语。

      一九三五年一月四日的信中,鲁迅提到他看了《克来阿派忒拉》,发现“并非广告上说的那麼好的电影”。要说当时的广告也确实比较浮夸,将此片称之为“巨製”,“摄製费用达八百万美金,历时一载有半。”对这样的电影广告,鲁迅一直颇有微词,他曾说过:“上海的日报上,电影的广告每天大概总有两大张,纷纷然竞夸其演员几万人,费用几百万,非常的风情,浪漫,香艳(或哀艳),肉感,滑稽,恋爱,热情,冒险,勇壮,武侠,神怪……空前巨片,真令人觉得倘不前去一看,怕要死不瞑目似的。”

      除了以观影感受与广告相对照而衡定影片的质量外,鲁迅对於改编剧也有所评价。上文提到的《克来阿派忒拉》就改编自莎士比亚。克来阿派忒拉即Cleopatra,埃及女王,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魅力和神采的女性之一。鲁迅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且讚赏有加,不料电影不如人意,他的失望可想而知。

      不过,也有改编剧被鲁迅极力“点讚”的。一九三一年八月二十三日,鲁迅在山西大戏院看电影《哥萨克》,日记中写了“甚佳”二字。虽只有两个字,但对於写日记惜字如金的鲁迅而言,这已经是对该片的盛讚了。本书中所附资料显示,此片上映於一九二八年,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是一部无声影片,“述说俄罗斯与土耳其国之剧战!写铁血男儿与女性男子的对照!”第二天,王蕴访鲁迅,“赠鲞四片,鸡一隻”,於是,鲁迅和王蕴如,以及昨天刚刚一起看过《哥萨克》的许广平、周建人,又到山西大戏院“二刷”此片,百里挑一关昕和刘硕足见鲁迅对这部影片是“真爱”。有些遗憾的是,鲁迅留下的“影评”实在太少,让我们无法全面地了解他对电影的看法。

      本书搜集的资料中还有些有趣味的小故事。鲁迅一首诗中有“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之句,对於海婴,鲁迅充满了爱意。日记中多次记载了和海婴一起看电影的事。比如,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鲁迅夫妇带着海婴看了儿童电影《米老鼠》和《神猫艳语》。次年四月二十日,又带着海婴看“米老鼠儿童影片”,本书著者查索后发现为《米老鼠大会》动画短片合集。六月二十九日,第三次带孩子看《米老鼠大会》。“三刷”影片的纪录,在鲁迅的观影史上并不多见,也可见他对孩子的爱。

      鲁迅还带孩子看他自己喜欢的“兽片”,目的却是对海婴开展“警示教育”。“我这裏的海婴男士,却是个怎麼也不肯学习的懒汉,不读书,总爱模仿士兵。我以为让他看看的战争影片,可以吓他一下,多少会安静下来。”鲁迅为“吓他一下”而带海婴所看的影片,确实比较恐怖。比如,前文提到的被鲁迅差评的《未界》。这是一部科幻影片,讲的是在战争导致的瘟疫和无状态下重建文明的故事。还有一部《兽国寻尸记》,更加“过分”,根据考古学家在巴西被当地人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南美洲亚马逊河流探险故事。《申报》的广告这样介绍:“一部荒蛮的怪异志,黑人如厉鬼,火烤活人头。极度,极度恐怖,极度,极度惊人!世界唯一探险家戴亚提司令实地摄製。”考虑到当时周海婴年方六岁,鲁迅这一剂“警示教育”藥下得确实过於生猛了。不过,藥效似乎并不好。鲁迅说,“不料上星期带他看了以后,闹得更起劲了。真使我哑口无言。”在另一封信中鲁迅还说,海婴看了探险的纪录片后,竟然还萌生了探险的念头,“想上非洲去,旅费已经积蓄了两角来钱。”凡此种种,读来令人忍俊不止。

      总的来说,《鲁迅与电影》这本书提供给人挖掘的空间颇大。比如,鲁迅观影同伴中比较固定除了许广平外,主要是周建人、王蕴如。通过对鲁迅共同观影人的梳理,我们可以深化对鲁迅上海时期生活交往的认识。再如,电影在鲁迅的社会活动中也发挥了媒介作用,一九三五年,他出席苏联大使宴请时,就在苏联驻沪馆看过《夏伯阳》;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三日,他又再次在上海大戏院观看了此片,这些细节也透露出鲁迅对苏联的态度。此外,本书还提供了一种方启迪,即将日记史料与社会史料对照阅读、考订,显然这既有助於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也对理解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史有帮助。除鲁迅之外,近代文化人如吴宓等均有大部头日记存世,如果进行综合比较,又或可别开近代电影史、文化史之生面。当然,美中不足的是本书主要利用的只是《申报》资料,如能将更多上海电影资料汇编入书中,对於读者而言,作用就更大了。

      或许有人说,电影在鲁迅的人生中所佔比例太小了,而且这些资料过於琐碎,也过於个人化,我们阅读这些资料的意义究竟何在呢,是否会陷入鲁迅曾写到过的茴字有五种写法的误区呢?在笔者看来,鲁迅是一代文化巨匠,阅读和理解鲁迅,乃是理解中国之课题。孔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条美食原则完全可以搬用於阅读鲁迅。越是最大限度地还原、重构鲁迅的生活,我们就越有希望接近、读懂这个伟大的灵魂,也就越有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和中国人。

      

  • 关键词:电影人生